2006年第1期

感受唐风宋韵

作者:徐志伟




  ——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是前人学习古诗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对于培养语感,进行语言、情感、思维的积累大有好处。如李白诗专题: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时说:“诗境虽奇,脉理极细。”请诵读全诗,想像奇妙瑰丽的诗境,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美读,就是学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学生可以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曲曲传达出作品蕴蓄的美感。如南宋词专题中《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通过美读较好地体验诗歌的声情之美:
  请将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中的双声字、叠韵字和叠字圈出来,再反复诵读全词,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通过这些动听的字词将全篇构筑成一个词情声情令人神迷的境界的?
  ——比读,即比较阅读,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诗作放在一起,要求阅读者对于诗作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同异,进行鉴赏或分析。如李白诗专题有这样一个比读的活动设计:
  李白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篇中,他往往将自己胸中喷薄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以出神入化的想像驾驭着情感,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诗歌境界。请将《蜀道难》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比阅读,说说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的作用。
  ——议读,是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这样对活跃思维,开发智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大有好处。如苏轼词专题中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设计了议读的话题:
  清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有“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评语。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作品抒发了苏轼怎样的“胸臆”?作者又是如何“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研读,即研究性阅读,是同学们根据兴趣性、典型性、创造性、可行性等原则,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确立“小”且“好”的选题,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资料,并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方法处理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得出“创造性”的结论,最后以感想文、小论文等方式呈现研究结果。这里所说的“创造性”,不一定是首创,但必须是学生自己以前所未曾有过的感受和理解。如中唐诗专题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研究活动:
  刘禹锡的怀古诗如《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等,语言浅切而含蕴深厚。请收集相关资料;以“刘禹锡的历史情怀’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和同学交流你的成果。
  在依托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关于浅教和深教。校情、师情和生情不同,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也应该随之而作变化调整。对同一首诗词,我们在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中分浅和深两个层次精心地设计了具有选择性的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进行教学。譬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我们在教科书中提供了浅教的教学设计:
  诵读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把词句的韵脚圈出来,想一想,词作是如何构成听觉之美的?再把全词的物象找出来,想一想,作品又是如何营造视觉之美的?你从作品美妙的声音和美好的形象中体会到了抒情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怀?
  而在《教学参考书》中我们则提供了深教的教学设计:
  历来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评赏与接受,见仁见智,颇为纷纭,焦点集中在是否有寄托上。主张有寄托者攀比屈原的《离骚》,认为有以美人香草比君子贤德的寓意。如张惠言《词选》卷一曰:“此感士不遇也。”“‘照花’四句,《离骚》‘初服’《离骚》:“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是说我原来穿的衣服。之意。”主张无寄托者则以温氏“有才无行”的人品为依据,否认有忠厚缠绵之思,以为不过侈陈服饰、描摹美人图而已。如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云:“统观全词意,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至于艺术表现,或誉之为章法绵密,冷静蕴藉;或贬之为镂金错彩,堆砌晦涩。解读本篇,可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和多元解读。可以参看《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叶嘉莹《从文本之潜能与读者之诠释谈令词的美感特质》一文。
  第二,关于共性阅读和个性阅读。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选修课教学,必须既注意达成共性的教学目标,又注意学生个性的审美差异。就《唐诗宋词选读》而言,既要使学生对作品在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进行共性化阅读,也要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读者与文本、与历史、与人生的对话。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立体多维的美的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切入,能获得不同的美感;文学作品在审美中也存在着许多审美的“未定点”,完全可能因为读者不同的素养、体验而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感悟。因此,在选修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贴近文本的基础上,尝试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鉴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他们发出的自己的声音,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要允许学生“误读”,“误读”可以通过机智的引导转化为止确的解读。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误读”,有些貌似错误的解读可能就是新颖独特的发现!如北宋词专题二,我们设计了多元解读、个性阅读的问题探讨:
  对于贺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发对某位女子的眷恋之情,有人认为是寄寓孤寂自守、追求理想的深挚情怀。你是如何理解作品的主旨的呢?
  第三,倡导独立思考。“鉴赏”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层面。我们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侧重于“欣赏”这个层面——能“看好处”、“说好处”。但往往易于形成思维定式、审美惯性,因而人云亦云、生搬硬套。诗歌鉴赏同样强调独立思考。比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历来备受赞誉,但有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静安以为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此说甚谬。东坡和作拟人太过分,遂成荒谬。杨花非花,即使是花,何至拟以柔肠娇眼,有梦有思有情,又去寻郎。试问杨花之“郎”为谁?末句最乏味,果如是则桃花可为离人血,梨花可为离人发,黄花可为离人脸,可至无穷。此词开宋——乃至后世——无数咏物恶例。但历来评者一味吹捧,各本皆选入,人云亦云,不肯独立思考。吴世昌《词林新话》
  我们在《教学参考书》中链接了这则词说,希望学生通过探讨吴世昌自出机杼的观点,有意识地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对诗词之美有一双“自己的”像水银一样发亮的眼睛!
  
  三
  
  从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图书馆和语文教研组应该配置《全唐诗》[清]彭定球等编,童养年、王重民、孙望补、《全唐诗补编》陈尚君编著、《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畲编著、《全唐五代词》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宋词》唐圭璋编、王仲闻校、孔凡礼补和《中国历代诗话全编》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吴文治主编、《词话丛编》唐圭璋编著、《唐诗汇评》陈伯海主编、《唐宋词汇评》王兆鹏、吴熊和主编等工具书,应该收集《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杜诗详注》仇兆螯注、《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校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邓广铭笺注等名家精心整理的唐宋诗词别集和《月轮山词论集》夏承焘著、《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龙榆生著、《灵谿词说》缪钺、叶嘉莹著、《宋词散论》詹安泰著等词学名著,应该订阅《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等期刊杂志。
  为了配合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我们建议学生可从以下两类推荐书目中各任选一两种阅读:
  一唐诗类
  1《唐诗选》,马茂元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 《唐诗选注》,葛兆光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 《唐诗杂论》,闻一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二唐宋词类
  1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 《宋词赏析》,沈祖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 《人间词话新注》,王国维著,滕咸惠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