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2期

第二讲 凸显主景

作者:吴企明




  华喦《山雀爱梅图》(如下图),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
  
  华喦(1682~1756),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离垢居士、东园生等,福建临汀(今上杭)人。初居钱塘(今杭州),后流寓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山水、人物,尤擅花鸟,与金农、郑燮等人相交,也曾被列入“扬州画派”中。他的花鸟画风接近恽寿平,后世公认他是恽寿平之后又一个花鸟画大家。
  画家以“山雀爱梅”为主景,他用画幅右上部大量篇幅画作梅树枝干,盘曲遒劲如僵铁,繁梅点缀枝头,千朵万朵,绚烂似锦,一只山雀正在花间翻飞,另一只山雀倒挂在枝头,它们回环顾盼,正张嘴啼鸣,似乎在呼唤对方快来赏梅,画面具象生动传神地传达出“山雀爱梅”的题旨。画幅下方坡石上,有一对锦鸡正翘首回望,望着山雀在梅花间飞舞鸣叫的情景,很羡慕,似乎也想飞到梅花间去嬉闹。山石上的锦鸡虽是宾景,但它们与山雀构成互为呼应之势,起着烘托主景的艺术作用。整个画面构思巧妙,设色绚丽,春意盎然,呈现出一派春色恼人的景象。画幅左上方,华喦自题一绝:
  
  望去壁间春如海,半株僵铁万花开。
  莫奇林叟情耽冷,山鸟亦知解爱梅。
  
  华喦借助题画诗,帮助读画人理解自己的构图匠心,以画法为诗法,全诗亦以“凸显主景”的手法写成。诗的前二句,先写画面,诗人说,《山雀爱梅图》挂在墙壁上,远远望去,壁间春如海,梅枝如僵铁,繁花盛开。诗句抓住画幅主景,拓展诗思,渲染典型的艺术氛围,非常完美地、准确地表现出画幅春意浓郁的美学特征。诗的第三句,陡然一转,跳出画面,写到数百年前宋代的著名咏梅诗人林逋。“林叟”,指宋代诗人林逋。“耽冷”,说林叟酷爱冷艳淡雅的梅花。结句拍合上句诗意,说大家不要为林逋爱梅的性格觉得惊奇,连山雀也懂得爱梅,更不要说富有感情的林逋。诗人将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赋予无情的山雀,使之人格化,更增添了诗画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着意突现《山雀爱梅》的主题,与画题、画旨紧相呼应、配合,而对画面上的锦鸡形象,却略而不谈,完成凸显主景的艺术任务,给读画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幅画往往画上许多景物,但艺术家很讲究布局,景必分主宾,主景为画幅的主体,宾景为陪衬;主景映带宾景,宾景衬托主景。否则,喧宾夺主,杂乱无章。今藏无锡市博物馆的王翚《疏林亭子图》跋语说:“山列君臣,树分宾主,互为映带,为之天然。”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也说:
  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势而言。幅无大小,必分宾主。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消息之理也。
  无独有偶,诗歌创作也讲究主宾之分,王夫之《姜斋诗话》论曰:
  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立一主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
  画与诗,在“凸显主景”这个问题上交会起来,构成融通的渠道。题画诗正是循着“景分宾主”的画法立意,还根据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选取画面主体景物题咏之,体现出凸显性原则,切不可照搬画面景物,面面俱到。宋赵佶的《芙蓉锦鸡图》题诗,很有代表性。画幅的主景是芙蓉和锦鸡,左下角低斜的菊花,右上角翻飞的蝴蝶是宾景。赵佶的题诗云: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姓凫鹥。
  
  前两句,扣住画面主景着笔。“拒霜”,芙蓉花的别称。首句写画面的花,秋风劲吹,芙蓉盛开;次句写画面的锦鸡,鸡冠高耸,鸡羽艳丽。后两句运用“比德”手法,歌颂鸡有五德,宣扬北宋王朝的兴盛。“五德”,古人从自然审美观念着眼,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义五种德性。“凫鹥”,即《凫鹥》,是《诗经·大雅》里的篇名,《毛诗序》说它是歌颂周武王“守成”的作品,后世用它代称太平盛世。赵佶借题画的机会,宣扬北宋王朝五德俱全,可以与周王朝的“成康盛世”相媲美。题诗不仅对宾景菊、蝶只字不提,而且对主景中的芙蓉花,也只是一笔带过,着重描写锦鸡,表现它的比德意义,以此完成表达画心的艺术任务。
  明沈周画《花下睡鹅图》,睡鹅画于画幅的正中,神态自然,形象硕大,笔墨精细,显然是主景;画幅左侧画湖石、萱草、土坡,这些都是宾景,用以衬托睡鹅。画家在右上方自题一绝云:
  
  磊落东阳笔下姿,风流崔白未成诗。
  鹅群本是王家帖,传过羲之又献之。
  
  诗句对画面景物湖石、花卉、土坡都略而不提,着重表现“笔下姿”曲颈的睡鹅,说它很像是宋代画家崔白的艺术品,但是没有题上诗。三、四句由画面具象生发,夸奖王氏父子从鹅颈的转动领悟到笔法运动的规律,深得宛转之妙,发挥书画艺术融通的美学思想。全诗自始至终抓住画面主景“睡鹅”着笔,将自己的创作体验渗透进画鹅的艺术形象中,诗情画意互相交会融合,充分体现出凸显性原则。
  黄慎的《渔翁渔妇图》,画面右侧画一位渔翁,取侧位,他左手拎着鲜鱼,侧身对着渔妇,面露笑容,似乎在叙谈家常。正中画一位渔妇,取正位,她回头面对着渔翁,凝神注目,认真聆听渔翁的说话。两位人物,显然以渔妇为主体,以渔翁为陪衬,但他们顾盼呼应,姿态生动传神。为了帮助读画人能理解自己的画意,黄慎便运用“凸显主景”的手法,配上一首题画绝句:
  
  渔翁晒网趁斜阳,渔妇携筐入市场。
  换得城中盐菜米,其余沽酒出横塘。
  
  全诗并没有描写刻画渔翁渔妇的画面具象,却从画外意入手,首句交代了渔翁趁着斜阳晒渔网,不能入市场卖鱼的生活细节,其余三句,都写渔妇的去向。渔翁托渔妇卖鱼沽酒的话语,是连续性的语言;渔妇携筐入市、以鱼换物、步出横塘,是一系列超越时空的连续性动作,这些绘画都无法表现。而黄慎的题诗却能发挥诗歌的长处,弥补了绘画艺术的短处,丰富了画面的艺术意蕴,不仅传达出“渔家乐”的情趣,也突现了全图的主要人物。
  题画诗抓住画幅主景构思立意,与画幅景分宾主的绘画技法相映发,有效地融通诗画艺术,是历代题画诗人惯用的艺术手段之一。陈淳《秋江清光图》题诗云:“西风萧飒露华香,片片芙蓉簇锦妆。应是怕随凡卉浼,独占雅淡媚秋江。”诗只写画中芙蓉花的形象,画面的家鸭、翠鸟都只字不提,抓住芙蓉,便能很好地表现秋江清光的画意。诗句用通感手法,整体刻画芙蓉花之美,句句写芙蓉,重点突出,表现它“独占秋光”的审美特征。这种例证还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