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期

古代绝笔诗漫谈

作者:张浩逊




  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同龢所作《甲辰五月二十日绝笔》恐是绝命诗中最短的一首:“六十年中事,凄凉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为汝曹弹。”甲辰,即公元1904年。翁同龢是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状元,曾任同治、光绪两帝师傅,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等职,还曾两入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欲挟光绪帝亲政,筹划革新,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并密荐给光绪帝。1898年6月光绪帝宣布变法后四天,慈禧太后将其罢职,令回原籍。戊戌政变后又下令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他在忧郁中度过了六个多年头,于75岁行将归西时向守候在身边的亲属口占了这首五绝。前两句以“凄凉”一词概括其一生遭际,言下有无穷悲慨之意。翁同龢生活的时代,几乎和中国近代史相始终。当时的中国,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他长期处在晚清政治漩涡的中心,蒿目时艰,苦心焦虑,力图改革,拒降主战,变法维新,真可谓是忠君爱国一以贯之了,却不料落得如此结局,这也就难怪他要以“凄凉”作为自己一生的总结语了。后两句是说尽管内心悲摧,但不愿在亲人面前洒泪,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倔强个性。全诗篇幅短小,语言浅易,但时间跨度很大,既回顾了荆棘遍布的一生,又流露出临终前的千种孤愤、无穷哀怨,诚为余味悠长、令人唏嘘之作。
  最后来看清末重臣李鸿章的绝命诗。诗云:“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高拜石《南湖杂忆》,转引自苑书义著《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李鸿章镇压过太平军、捻军,又大办洋务,开办江南制造局、津榆铁路等,向外国购买军火、军舰,建立北洋舰队。对外国入侵者,他主张妥协,反对抵抗,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总之,他为挽救清朝统治,摆脱内外危机,竭尽了全力。所以他死后,清廷给予了优渥的褒扬,特旨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这是有清一代汉族官僚从未有过的恩典殊荣。对于李鸿章,人们历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说他是“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也有说他是“汉奸”、“投降派”的。就其绝笔诗而言,他还真是一个忧国忧民、劬劳一生的“孤臣”,形象还不坏,其尾联提醒人们注意“海外尘氛”(即外国侵略者),似也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卖国求荣的坏蛋。总之,读一读他的绝笔诗,也许能为我们全面认识、正确评价李鸿章多一个镜鉴。当然,倘若这首诗是李鸿章出于欺世盗名的目的而为,并非真情实感的凝聚,那就另当别论了。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