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5期
九月九日异乡抒怀
作者:艾冬梅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照邻此诗亦是一首九日登高思乡之作,然而此诗的基调更“悲”。首句点明九日登高远眺,下一句即以“归心归望”点出思乡主题。末两句“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乃此诗之情感核心所在,且比之王勃诗的个人之思更加充满悲凉之感。金花即菊花,左芬《菊花颂》云:“春茂翠叶,秋耀金花。”《西京杂记》卷三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诗人此时与同样潦倒的友人在异乡共酌金花酒,希望可以疗却思乡及失意的痛苦,而结果却是“万里同悲鸿雁天”,悲凉进一步加深了。卢照邻前后在蜀为尉约两年便离蜀返回长安,后染“风疾”,自号“幽忧子”。“悲”是其作品的主调,“四杰”中惟照邻多以抒发悲怨之情的骚体见长,如作于《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之前的《狱中学骚体》,以及“染疾”之后所作的《五悲》、《释疾文》等。卢照邻一生仕途坎坷,晚年穷愁潦倒,又加恶疾缠身,苦不堪言,遂自投颍水而死,竟至不得善终。悲惨的人生经历,年长而多经沧桑,使得他的作品涂上了较王勃更为愤懑、忧郁的色彩。
三首诗作用韵虽然不同,然而在形式上有较为一致之处,如首句均以“九月九日”四字起笔点题;次句句式较一致,“秋水秋天”、“他席他乡”、“归心归望”均用叠字表达,视觉效果比较强烈。总体而言,三首诗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抒情为重。王、卢二作景中含情事,邵作写景较为客观。后两句的抒情,“鸿雁”的意象贯穿于三首同题和作之中,它是秋天的象征,是引发诗人慨叹的线索物。而三位诗人同客蜀地,成为异乡人远离了都城长安,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九日登高节这一天同时登临唱和,各自抒怀。邵氏乃王勃同客剑南的友人,推测其亦非得志之人,其诗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慨叹,此乃一般文人骚客登临之作多有之情怀。而王、卢二人的诗作,则抒发了客蜀思乡之情:王诗主要抒发个人之苦与思,句句皆含思乡之意;卢诗较之基调更“悲”,这与他们的遭遇相关。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曾对“四杰”有过精当的概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了不少的同情。”他们写此登临和作时正处于“官小而才高”的矛盾之中,落魄之情、悲愤不平之气积压于两位才子心头,于是他们就将之诉诸或浓烈、或悲凉的思乡之作中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