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作者:吴 波
王昌龄诗名不凡,但人生蹭蹬,仕途坎坷,“屡见贬斥”。开元二十五年(737)秋,自汜水尉贬谪岭南。天宝七载(748),又因“不矜细行”,自江宁丞任上远谪湖南龙标县(即今湖南黔阳)。龙标地处湘西,属巫州潭阳郡,其沿革如《大清一统志》中所载:“梁置龙标县,因山为名,标释为林柱之属,盖状其山之势。”龙标路远地偏,自古为遐荒之地,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引《荆州记》称其“溪山阻隔,非人迹所履”。
王昌龄谪贬至龙标,担任县尉一职,主要负责“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即催租收税、判狱缉盗之事。生活清贫,“惟琴书一肩,命苍头拾败叶为炊”。他虽位卑职微,但关心百姓的疾苦,身处逆境而恪尽职守,“为政以宽,政善民安”(道光《黔阳县志》)。龙标为苗汉杂居之地,民族关系复杂,王昌龄以大唐社稷的利益为重,想方设法安抚交好苗民。直至今日,当地尚流传着“筑岩坝防洪水保龙标城”、“苗女听歌”、“蛮洞乞诗”、“补靴”等一些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虽口耳相传,未曾见诸载籍,却生动地反映出王昌龄谪贬龙标时作官清廉、关心百姓的清操节守。诚如当地教谕黄本骥所言:“唐诗人王少伯由江宁丞谪龙标尉,小说家载其以琴书自随,命苍头拾败叶供爨及洞蛮长跪乞诗数事,仅与旗亭画壁,同为风雅之宗,若无意于政事者。然以琴书自随,其嗜好可知;拾叶供爨,其清操可知。洞蛮乞诗,则邑中文秀之士其翕然向化又可知。盖子厚所谓‘清宁平夷,恒若有余;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吾于少伯征之矣,岂仅以诗人目之哉!”(黄本骥《芙蓉楼唱和诗序》)
但王昌龄毕竟是一位诗人,长于吟诗作赋。龙标虽为遐荒之地,但山势险峻、绿水长流,风景秀美,这些往往牵动他的情怀、感发他的诗兴。据有关文献记载,为政之暇,王昌龄常“琴书自随”,怡然自得,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抒发离情别绪,歌咏山川风物的动人诗篇。
王昌龄在湖南特别是在谪贬龙标时所作诗歌散见于《全唐诗》等古代典籍中,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时任黔阳县知县的龙光甸与其子龙启瑞在重建当地名胜芙蓉楼之际,为了“存一邑之风骚,更助千秋之凭吊”,搜集王昌龄在楚地特别是龙标时所作诗共二十九首,定名为《王少伯宦楚诗》,撰跋立碑,目前碑刻尚存。
龙氏父子所搜集的“宦楚诗”大部分诗歌写于谪贬龙标时,少部分作于贬谪岭南途经湖南境内时。目前除第一首《芙蓉楼送辛渐》尚存在争议外,其他诗歌均可认定为作于湘楚大地。龙氏父子收集的“宦楚诗”不能说是王昌龄在楚所作诗歌的全部,但基本上能反映出王昌龄在楚地诗歌创作的状况,袒露出王昌龄作为迁客累臣的心路历程。
“宦楚诗”以送别诗居多,计有《芙蓉楼送辛渐》、《送程六》、《送柴御史》、《送吴十九往沅陵》、《别皇甫五》、《送崔参军往龙溪》、《送李擢游江东》、《留别司马太守》、《卢溪别人》、《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留别武陵刘丞》、《别刘谞》、《送胡大》、《送谭八之桂林》、《送魏二》、《送薛大赴安陆》、《送万大归长沙》、《送高三之桂林》、《岳阳别李十七越宾》、《巴陵别刘处士》、《送姚司法归吴》等。其送别对象大多同为迁谪之人。
在诗作中,王昌龄倾诉了“天下沦落人”彼此之间的别离之意,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如《送柴御史》:“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为送别谪贬于武冈的柴御史而作。武冈为唐代邵州邵阳郡属县,路途虽离王昌龄的贬所龙标不远,但中间横亘着险峻的雪峰山,道路险峻曲折,别离以后再见面并非易事。离别之际,离愁别绪无疑是难免的。但是,他却并没有沉浸于离别的悲绪中,而是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抒写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歌即景抒情,借助于“青山”、“明月”的比喻,巧妙地抒发了彼此之间深厚的友情:虽然我们即将分离,但我们共同感受着同一青山的云雨,沐浴着同一明月的清辉,何尝又曾经分离过呢?
除了叙说友情外,许多诗歌充满着殷勤的劝慰和鼓励,诚挚的期许和等待,告诫朋友们“倚伏不可料,悲欢岂易寻”,(《别刘谞》)不要终日愁绪满怀,应耐心等待,终能沐浴皇恩,结束贬谪生涯,与家人团聚。在送别吴十九时,他写道:“远谪唯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沅陵》)。这里的“雷雨”喻朝廷恩泽。在别皇甫五时,他希望朋友“离尊不用起愁颜”,相信“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别皇甫五》)。在送别崔参军往龙溪时,除表达了“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的思念之情,还劝慰道:“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其意为真正的大丈夫应穷且益坚,不以谴谪为意,共同等待明春皇恩降临,结束这谪贬生涯。《岳阳别李十七越宾》一诗作于王昌龄天宝六载(747)谪贬龙标尉路过岳阳途中,李越宾排行十七,具体名姓里贯不详,从诗歌内容看,当同为迁谪之人。诗歌前半部分先叙说彼此人生经历,“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然后借秋雨、蒹葭等景抒别离之情。最后,作者抛开离愁别绪,告诫临别的朋友:“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谴黜同所安,风土任所适。闭门观元化,携手遗损益。”真诚地希望即将远去的朋友到了贬所以后,能安其风土,忘怀得失,闭门观想国家大事,不以贬谪为意。
还有些诗歌虽流露出贬谪的惆怅,但表现更多的是虽“身在江海上”,但应“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的想法,流露出对建功立业的期许与渴望。如《留别司马太守》,诗云:“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此诗作于王昌龄谪贬龙标尉任上,司马太守指的是卢溪郡太守司马氏。“宦楚诗”中还有《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一诗,两首诗中所提及的“司马氏”当为同一人,即卢溪郡太守司马氏。此诗开头两句以“王孙”喻己,抒写出卢溪郡太守司马氏对自己的关切。后两句则运用了《搜神记》中“灵蛇吐珠”一典,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的雄心壮志。《留别武陵刘丞》一诗作于天宝六载(747)诗人自江宁丞谪贬龙标尉的赴任途中,诗作开头四句叙路逢知己而又不得不离别的怅惘之情,所谓“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最后两句“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为遭谗受贬的汉将军马援鸣不平,其中虽曲折流露出自己的不平,但依然表示出要效仿马援,虽遭谗贬,而依然怀抱忠贞的精神。
在龙氏父子搜集的“宦楚诗”中,还有一首长诗《箜篌引》,王昌龄采用了《箜篌引》这一乐府旧题的形式,借一迁客月夜弹奏箜篌,悲泣地叙述了一位“家藏铁券特承优”、“为君百战如过稠”的将军,因为遭谗受贬,而沦落到“九族分离作楚囚”、“颜面饥枯掩面羞,眼眶泪滴深两眸”境地的经历。但将军虽然南冠楚囚,但依然心忧社稷,“仆本东山为国忧”,期待有朝一日能“明光殿前论九畴”、“为君掌上施权谋”。并且提出以“怀柔”方略以治理收伏边民的策略,达到“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运侯”的目的。王昌龄笔下的这位忍辱负重却不忘怀家国社稷的沦落将军何尝不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写照,将军的心曲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心曲的再现呢?
从这些送别诗看,整个基调是高昂向上的,其中很少见到一般迁谪诗的怨天尤人与孤寂悲愁,洋溢着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出大唐诗人的大器与豁达。按照《唐诗纪事》的记载,王昌龄“孤洁恬淡,与物无伤”,其个性是自守而孤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一再遭贬。同样,这次谪贬龙标实际上是遭谗受贬,是不公正的。对此,他的许多朋友就曾流露出愤慨与不平。如诗友常建就有“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之叹。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中也评道:“晚节谤议沸腾,言行相背,及沦落窜谪,竟未减才名。固知善毁者不能毁西施之美也。”李白闻知王昌龄谪贬龙标,即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对他遭谗受贬的不幸遭遇表现出深深的同情。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言,王昌龄借诗歌倾诉内心的愤慨与不平也属人之常情,特别其贬所又处湘西腹地,地广人稀,更容易滋生出落寞与惆怅,所谓“从来迁客,不废啸歌。自古逐臣,偏工怨诽”(龙光甸《王少伯宦楚诗跋》)。然而,作为逐臣的王昌龄不仅自己没有怨天尤人,相反,还劝慰那些与他有着相同命运的“沦落之人”,告诫他们要坦然面对现实,从困苦愁厄的孤苦情绪中摆脱出来。从王昌龄的“宦楚诗”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他谪贬的生活状况,更感受到了他那博大开阔的胸襟,以及对国家深沉的情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