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

细节鲜活 传神微妙

作者:陶文鹏




  写小说和叙事诗绝对离不开细节。其实,在以抒情为主的诗词中,也应当有精彩的细节描写。北宋词人周邦彦之所以被人称赏其“摹写物态,曲尽其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深刻的艺术表现力,擅长捕捉和表现人物、景物中那些真实、生动、典型的细节,从而使他所要描绘的人物和景物形神栩栩,跃然纸上,也使他所要抒发的生活感受和情怀丰富深厚,耐人寻味。可以说,周邦彦是宋代词人中一位极善于描写细节的艺术大师。让我们来看看他所创造的几个工细圆融能够深印入读者心灵深处的细节。
  
  午妆粉指印窗眼
  
  此句出于周词《秋蕊香》,全篇以婉转含蓄的笔法描写思妇的心态。词的上片云:“乳鸭池塘水暖。风紧柳花迎面。午妆粉指印窗眼。曲里长眉翠浅。”头两句写春温水暖,乳鸭在池塘里畅游嬉戏,东风阵阵吹拂,柳花扑面而来,到处飞扬。首句化用苏轼《惠崇春江晓景》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意。作者以明媚动人的春色触发起思妇的情思。接着“午妆”一句,便推出一个人物行为动作的细节:中午梳妆后,少妇将手指上的残粉一点一点印在窗眼纸上。这个细节,非常真实、生动、典型地透露出少妇在春日中寂寞空虚、情思撩乱、百无聊赖的意态与心绪。这样的动作、这样的情景,从未见前人描写过,极其新鲜,能够引起读者的咀嚼、品味,体现了周邦彦对思妇生活和心态十分熟悉并有敏锐独到的观察。王楙《野客丛书》卷十说:“‘午妆粉指印窗眼’,非工于词讵至是。或谓眉间为窗眼,谓以粉指印眉心耳。此说非无据,然直作窗牖之眼,亦似意远。盖妇人妆罢,以余粉指印于窗牖之眼,自有闲雅之态。仆尝至一卷舍,见窗壁间粉指无限,诘其所以,乃其主人尝携诸妓抵此。因思周词,意恐或然。”他指出窗眼即是“窗孔”,比作“眉心”、“眉间”,从而说少妇是以粉指印眉心之说更“意远”,是中肯的。他还说,他确实见过“窗壁间粉指无限”,说明周邦彦所描写的细节是真实的。从此,这个“午妆粉指印窗眼”的细节,便深深刻印在无数读者的心窗上了。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三句出自周词《少年游》。词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此词描写秋夜里一对情人幽会的情景。宋张端义《贵耳集》和周密《浩然斋雅谈》等笔记说是宋徽宗私幸东京名妓李师师,周邦彦先在,匆忙躲匿,写成此作。此说纯属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已为许多学者批驳。笔者认为,这是宋词中描写爱情的杰作,也是小令词中能够刻画出人物形象、描叙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氤氲出美妙的诗情画意和戏剧性的体构,可以将它看作以小令词形式写成的一篇精美的小说。而这词中的短篇小说,主要就是由周邦彦精心地捕捉和描绘出人物的动作细节、语言细节以及环境细节而创造出来的。“并刀如水”三句,写灯火照耀下,并州出产的刀刃闪亮,吴地所产用来调味的盐粉晶莹如雪,只见一只洁白细巧的纤纤玉手在剖开新橙。“纤手破新橙”是人物的动作细节,而这个细节又包孕着“并刀如水”、“吴盐胜雪”两个静物刻画的更小细节,传达出女主人对客人的殷勤款待与爱恋温情,也充满生活情趣。“锦幄初温”三句描写闺房里,罗帐刚刚熏暖,芳香的炉烟袅袅不断,两人面对面地坐着,好为男子调音吹笙。“相对坐调笙”是第二个人物的动作细节,它又包孕着“锦幄初温”与“兽香不断”两个环境细节。这三句表现出闺房环境的华美,洋溢着温馨的其乐融融的气息,包含着女子的无限柔情蜜意。下片是人物的语言细节。“低声问”一句直贯篇终。谁行(hánɡ),哪边?何处?行,北宋口语,犹言这里、那里、这边、那边。女子低声向男子问:“今晚在哪边过夜?城上已敲过了三更鼓,夜深霜重路滑,马也不好走,还是不去为好,路上行人实在太稀少了。”这一连串女子的话,口吻逼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女子不无羞涩的挽留之意与温存体贴之情。尤其是“马滑霜浓”和“直是少人行”二句,在人物的言语中巧妙地描绘出深夜里室外霜寒路滑、人迹稀少的冷寂空旷环境,恰好与上片所渲染的室内温暖如春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对照,将挽留者的柔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从通篇看,三个细节,其中又包孕更小的细节,构成了连贯性的事件情节,完成了这篇“词中小说”的创作 。人物、情节、场景、气氛全都跃现纸上。词论家对此词的细节描写热情赞赏。例如,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话》引毛稚黄曰:“起句‘并刀似水’四字,若掩却下文,不知何为陡着此语。‘吴盐’、‘新橙’,写境清晰;‘锦幄’数语,似为上下太淡宕,故着浓耳。后阕……只以‘低声问’三字贯彻到底,蕴藉袅娜,无限情景,都自纤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必别着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沈谦《填词杂说》云:“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倚之情自见,若稍涉牵踞,鄙矣。”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曰:“本色佳制。”孙麟趾《词径》曰:“恐其平直,以曲折出之,谓之婉。如清真‘低声问’数句,深得婉字之妙。”谭献《谭评词辨》说:“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可忽过‘马滑霜浓’四字。”
  
  出帘踏袜趁蜂儿
  
  这句出自周词《浣溪沙》。全篇是为一群天真烂漫的小歌女传神写照。词云:“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破拨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上片三句,每句都有细节。首句“挽”,攀引、牵拉。“两鬓垂”,古代未成年女子不挽发髻,两边鬓发下垂。这个形貌细节传达出歌女的年龄特征;而“争挽桐花”,表现她们爱花,爱春天,这正是活泼天真的少女的心理特征。次句写她们稍事打扮后便来到清澈的池塘边照影弄姿。 这一个行为动作细节再次突出她们爱美、自赏、自信的心态。以上这三个细节还比较一般化,形象是真实生动的,却不够鲜明独特。第三句的“趁”,即追赶。这句写窗外偶有蜜蜂飞过,姑娘们便急忙掀开门帘,一个劲儿地跑出去追赶,甚至踏着袜儿,顾不上穿鞋子。这个细节捕捉住一瞬间偶然发生的情景,动感强烈,饶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性。少女们爱小动物、爱自然,自由活泼、不拘小节的性格、风采活灵活现。过片处“跳脱”,手镯。这句说,她们每人的手腕上都套着嵌金的玉镯,纤嫩的手臂似乎不胜金玉镯的沉重。词人有意把这个细节突出、放大,于是读者眼前出现了一个金玉辉映的手腕的特写镜头。这个细节描绘歌女纤手及其装饰的美。结拍两句,抒写她们拨弄琵琶能弹出悲切动人的曲调,写她们谁也不愿冒寒熬夜去裁制春衣。这是词人为小歌女叙事抒情的笔墨,颇能揭示她们的才能、性格、心态,但笔者以为已不属于细节描绘,也就不多说了。
  
  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
  
  这两句出自周词《诉衷情·残杏》,词云:“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作者借咏物而写人,从一颗咬残的杏子引出一位女子的伤春情思,艺术构思新颖巧妙。起调二句说:刚从果树摘来的新杏盛在描金的盘子里,可是她却因为怕酸软了牙齿不能尽兴品尝。这两句可能化用了杜甫《野人送朱樱》诗“金盘玉筯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和韩偓《幽窗》诗“手看江橘嫩,齿软越梅酸”,但融化无痕,如同己出。正因为“齿软怕尝酸”,也才有了三、四句“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可惜一只半青半紫的杏子只咬了一口,上面还留着她小小红唇的印痕。这只印着唇丹的残杏的意象是如此新鲜、独特,富有诗意:她是女子“齿软怕尝酸”的心态的印记,更是引起她伤春惜春意绪的触媒。她正是从这只残杏上突然想到不知不觉间已是红瘦绿肥,春去夏来,想到华年流逝,又虚度了一个春天。但对于她的情思意绪,词人没有马上直接写出来,他有意在词的上下片之间留下了空白。下片,词人把他的摄影镜头从杏林转移到城南的大路上:雨水溅着落花,斑斑点点洒满一路。“落花闲,雨斑斑”这个景物细节也很精彩,它似无似有地隐含着象征意义。在从郊野返城的抒情女主人公眼里,这被雨水击打的落花或许就是她流下的斑斑点点红泪。结拍三句说:她此刻默默不语,伤春惜春的一段愁思,都表现在紧锁的双眉之间。词人终于点出了“伤春”的主题,但女子“不言不语”的情态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一段伤春,都在眉间”,也使得无形无影的伤春愁情,仿佛有了形体,使读者能从女子的“眉间”清晰地看出来。周邦彦在为女子画眉的细节中,创造性地将愁情具象化,令人可见可融。抽象与具象组接,语意新妙。后来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名句,很有可能是从周词“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这三句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