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期

清新秀逸 饱含哲理

作者:姜光斗




  今年子月月望,长安重雪终日,玉花搅空,舞下散地。予与友生喜之,因自所居南行百许步,登崇冈,上青龙寺门。门高出绝寰埃,宜写目放抱。今之日尽得雪境。惟长安多高,我不与并。日既夕,为寺僧道深所留,遂引入堂中。
  初夜有皓影入室,室中人咸谓雪光射来。复开门偶立,见云驳尽,太虚真气,如帐碧玉。有月一轮,其大如盘,色如银,凝照东方,辗碧玉上征,不见辙迹。至乙夜,帖悬天心。予喜方雪而望舒复至,乃与友生出大门恣视。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叠璐,出空横虚。
  此时定身周目,谓六合八极,作我虚室。峨峨帝城,白玉之京,觉我五藏出濯清光中,俗埃落地。涂然寒胶,莹然鲜著。彻入骨肉。众骸跃举,若生羽翎,与神仙人游云天汗漫之上,冲然而不知其足犹蹋寺地,身犹求世名。二三子相视,亦不知向之从何而来,今之从何而遁。不讳言,不嘻声,复根还始,认得真性。非天借静象,安能辅吾浩然之气若是邪?且冬之时凝有之矣,若求其上月下雪,中零清霜,如今夕或寡。某以其寡不易会,而三者俱白,故序之耳。
  舒元舆(789-835),晚唐著名散文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困,但能锐意进取。十五岁即通经术。自言遍读群书,觉“心中有文窍开”(《上论贡士书》)。他很自负,曾上书给唐文宗,说他的文章“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献文阙下得报上书》)。元和八年进士,为人刚正不阿,有能名。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刑部侍郎等职。因参与诛杀专权宦官的密谋,死于“甘露之变”,年仅47岁。
  读了这篇描写雪景的名文,立即使人想起了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名句:“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虽然词中所写为中秋洞庭湖的夜景,文中所写是长安雪后夜景,具体景象并不相同,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如此相似。二作都写到观景后作者内心的澄澈,舒元舆是受雪月的涤荡,张孝祥则是受水月的涤荡。美丽的自然景观激发了作者的情思,使他们通过审美观照,从诗境的把握中领悟到某种哲理,又作出极其精彩的艺术表述,从而紧紧地吸引读者,这就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舒文共三段,首段记作者在农历十一月月半大雪之夜,登上青龙寺去观雪景。其中“门高出绝寰埃,宜写目放抱”两句为文中眼目,下文所写雪景都是从这两句生发出来的,下文所抒感想也是从这两句生发出来的,故不宜轻易放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青门寺寺门很高,超出尘寰,适宜于纵目观赏,使怀抱舒畅。接着,作者说,虽然长安城还有很多高出于青龙寺的地方,无法与其并立,但现在能尽赏雪景之美,也就很满足了。
  次段具体描写作者在青龙寺雪下望月所见美景。先渲染气氛,在雪光激射中,“见云驳尽,太虚真气,如帐碧玉”,寒云散尽,天宇澄澈,太空地像一顶碧玉色的轻纱帐,这是多么美的背景!接着出现主体形象:“有月一轮,其大如盘,色如银,凝照东方,辗碧玉上征,不见辙迹。至乙夜,帖悬天心。”像银盘似的月轮,从东方冉冉升起,又辗着碧玉似的太空向上移动,仿佛车轮滚动,但不见车迹,到二更天时,就悬贴在天的中央了。寥寥数语,通过一个贴切的比喻,将这一轮雪后明月完全写活了!最后写雪后群山和皇宫:“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叠璐,出空横虚。”面前的终南山,像一张千折万叠的巨大的玉屏风,张开于正南方。向东望去,终南山的高原与蓝田山和骊山互相连接,像无数琼玉在闪闪发光,似乎面朝北在虔诚地朝拜皇宫。皇宫中的阙门和楼台,仿佛都是琼雕玉塑似的,高高地横亘在茫茫虚空中。玉屏风的比喻,朝拜皇宫的拟人手法,使这些涂上浓重雪色琼彩的雄伟但静止的山岭与楼观具有了动态美,真是匠心独运啊!
  末段写雪下望月的感受和作记的原因。先写作者这时定下身子,眼顾四周,觉得整个宇宙成了他的空旷的屋宇。作者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经过清光的洗涤,使精神得到净化,脱尽了尘埃的污染。接着写寒气与清光透骨,幻想自己与神仙一起在太空漫游,忘记了现境,忘记了世俗的名利,也不知此身从何而来,又向何处而去,终于达到“复根还始,认得真性”的极诣。也就是说,从皑皑雪景中,悟出了天地与人生的本原,悟出了某种哲理,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总之,此文以清新秀逸的文笔,刻画了雪月之夜的清虚、皎洁、宁静和美丽,并作了哲理性的思考,体悟到一种忘怀一切世俗杂念、复根还始、认得真性的清纯之气,达到了境意俱佳的极高水平。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