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期
第十三讲 诗的构思方法举例
作者:徐有富
一、以一斑反映全豹
诗歌特别强调要有鲜明的节奏,在语言形式上受到较多的限制,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因此用一斑反映全豹,用局部反映整体就成了诗歌构思的基本原则。
人们早就认识到可以通过个别现象来了解同类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如《淮南子·说山》篇云:“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这一观点在文艺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就已谈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就以写秋天之美而言,诗人们普遍采用了以少总多的方法。如刘禹锡的《秋词》是通过一只仙鹤来表现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杜牧的《山行》是通过枫叶来表现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白居易的《池上》则是通过一位采莲姑娘来表现的: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评价道:“此二十字写小娃天真如在目前,有画笔所不到者。”诗中所描写的秋日美景是可以画出来的,但是那位少女贪玩、爱美,不怕危险,摆脱父母亲的约束去偷采莲花归来时的那种充满喜悦,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确实是难以画出来的。
类似的方法还有以小见大,如李商隐的《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唐玄宗在龙池所在地兴庆宫举行盛大宴会,有音乐歌舞助兴,一直喝到半夜,大家都非常尽兴,为什么“薛王沉醉寿王醒”呢?“薛王”在这里泛指喝醉酒的人,寿王即唐玄宗的第十八子,他的母亲就是唐玄宗原先所宠爱的武惠妃,他的妻子就是后来被唐玄宗霸占的杨贵妃。《新唐书·后妃传上》记录了这件事:“玄宗贵妃杨氏……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庭无当意者。或言妃资质天挺,遂召内禁中……更为寿王聘韦诏训女。”通过寿王在宴会中没有喝醉这样的生活小事来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真可谓以小见大了。
从侧面着墨大抵也属于这种情况,此法指描写一件事不是从正面,而是从一个貌似不重要的角度切入。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据《明皇杂录》卷下记载,李龟年是开元年间特别受到唐明皇赏识的歌唱家,安史之乱爆发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据《旧唐书》记载,岐王是玄宗的弟弟李范,雅爱文学之士。崔九即崔涤,与玄宗关系很好,担任秘书监。岐王宅在洛阳尚善坊,崔涤宅在洛阳遵化里。据《明皇杂录》卷下记载,李龟年也“于东都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而杜甫在《壮游》一诗中回忆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可见杜甫当时在洛阳确实与诗中提到过的这三个人有过交往。此诗通过一位乐工的人生遭遇,写出了整个国家由盛而衰的变化。
二、顺叙、倒叙与插叙
有了材料,按照什么顺序组织呢?要看表现主题的需要,就叙述顺序而言,主要就是顺叙、倒叙与插叙三种。
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顺叙,顺叙的好处是脉络清楚,比较符合作者的写作习惯与读者或听众的接受习惯。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如李白的《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行,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可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此诗首六句以生动的形象显示了天真无邪的幼男幼女在一起玩耍时的情景。这六句诗后来浓缩成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句成语。以“十四”、“十五”开头的八句诗,描写了女主人感情上的微妙变化。作者先通过“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女主人新婚时的害羞心理,接着又以双方婚后的誓言,表现了相互间炽热的爱情。就在双方的爱情进入高潮的时候,却出现了新婚远别这样一个巨大的落差。诗的后半写新婚少妇的入骨相思。“十六君远行”所领四句写少妇的心随丈夫而去,既为他担惊受怕,又为他祈祷祝愿。接着四句环境描写表现了丈夫走后这位少妇家庭生活的冷落,特别是此后四句所写蝴蝶双飞的情景更加深了她对这种孤独生活的感受,既伤心,又愁闷。最后四句道出这位少妇想同丈夫团聚的强烈愿望。陆游《入蜀记》云:自金陵到长风沙七百里。这位少妇一旦听到丈夫将归的消息,就要到七百里之外去迎接,当然是夸张之辞,但惟有这样的夸张,才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这位少妇渴望见到丈夫的迫切心情。这首诗是对真挚爱情相当完美的颂歌。诗人按时间顺序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叙述得清清楚楚,否则是收不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也有按照空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一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前者如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的结构颇有特色。首句写长江由西向东横贯于我国的中部。“中国”指我国的中部,“九派”指长江的许多支流。长江的许多支流也在不断地流入长江。“茫茫”指地域之广大。次句写京广铁路纵穿我国的南北。“沉沉”形容路途之遥远。两句诗表明作者将全国之风云尽收眼底。三四两句作者又将关注的焦点落在武汉,“龟”指龟山,在汉阳;“蛇”指蛇山,在武昌。两山隔江相对,是江面比较狭窄的地方,再加上烟雨朦胧,使人感到龟、蛇二山似乎要将长江封锁起来一般。这是当时自然气候的写照,也是当时政治气候的写照。武汉是当时“革命政府”的所在地,国民党已经制造了“中山舰事件”等不断打击共产党力量,并正在策划新的反革命阴谋。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在武汉召开,毛泽东参加了大会,但被排斥在大会的领导层之外,并被剥夺了在大会上的发言权,会议仍选陈独秀为党中央总书记。他们对蒋介石即将发动的反革命政变毫无思想准备。词的下片一二两句,诗人又进一步将视线集中到黄鹤楼上。词的上片写的主要是空间,这两句使我们想起悠久的时间。三四两句又进一步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到诗人端起的酒杯上。随着杯中酒落入江面,我们看到了滔滔的江水,想到了诗人胸中的滚滚思潮。如此结构,不仅思绪连贯,而且也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当然,也还有不少诗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抒情达意的。
为了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诗人有时会采用倒叙手法,如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先写采莲人,后写听到采莲人的歌声。而事实正好相反,作者先听到歌声,然后才发现唱歌的人。为什么作者首先没有看到人呢?因为人的美与自然的美融为一体,难辨难分。这首诗采用倒叙手法既突出地说明了采莲人和莲塘双美皆具,不可分割;又使这首短诗在结构上显得委婉曲折,富于变化。
为了避免平铺直叙,或者说为了使诗的结构富于变化,诗人有时也采用插叙手法,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水经·江水》注云:“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加疾也。”首两句就描写的这种景象。《水经·江水》注又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至德元年(756),李白入永王幕,次年永王兵败,李白逃奔彭泽,被系寻阳狱中,乾元元年(758),李白长流夜郎。次年二月,流放途经巫山遇赦,在乘舟回到江陵时写了这首欢快的诗。这首诗总的来说是顺序,但是第三句插叙了途中所闻。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注意到了第三句的作用:“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应当说两岸的猿声是差不多的,就在听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猿声时,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到达江陵了,船行之迅速,诗人心情之快乐可想而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