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4期

蔡正孙与《唐宋千家联珠诗格》

作者:卞东波




  贾似道行公田之法为晚宋经济史上一件大事。理宗景定四年(1263),贾似道在江南推行所谓的“公田法”,强行将民田以超过限额为名,三分之一回卖给官府,而且买公田的钱,给的主要是贬值的纸币会子,以及“民持之而不得售”的官告、度牒,使得平江、江阴、常州、镇江、嘉兴、安吉六郡的大量田地被低价强买,造成许多民户破产。贾似道试图采取强取民财的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实际上增加了农民负担,也使实行“公田法”的江南区经济陷于衰退。王秋江《闻蛙》一诗:“新绿才深两乍干,细听鼓吹客衾寒。想应多在公田里,彻夜喧鸣只为官。”(卷十九)蔡氏评云:“时贾似道行公田之法,因以箴之。”这首诗形象地反映了所谓“公田法”就是对民众的压榨,当权官员推行“公田法”的目的也不过是“为官”,诗歌揭露的事实一针见血,是当时民众对“公田法”态度不可多得的史料。
  《诗格》中一些诗直接描写了当时的时事。如真德秀《题南岳》:“百年五岳隔华戎,屏蔽皇家独祝融。剩喜岳灵今有伴,岱宗新入版图中。”(卷十五)蔡氏评云:“时山东以故疆来归,公此诗有忠爱意。”史载宋嘉定十二年(1219),金元帅张林以莒、密、登、莱、潍、淄、青、滨、棣、宁海、济南等府州归宋,“举诸七十城之全齐,归我三百年之旧主。”(《宋史》卷四七六《李全传》)有的诗歌还可以补史之阙,如陈镜湖《撤戍》:“闻说边头卸铁衣,依依杨柳亦舒眉。人情莫道春和好,只恐西风有冷时。”(卷一三)蔡氏评云:“时理宗戊戌(1238)春,议和罢戍”,“和议成则边士解体,边备不严,非中国之便也。”这次议和之事史并未有记载,据《宋史》卷四二《理宗纪》,嘉熙二年(1238),“大元再遣王檝来。辛丑,檝还”。王檝此来何干?史未详载,《宋季三朝政要》卷一:“北使王檝来。先是檝请北朝与本国和好,(史)嵩之遣使至草地与檝偕来议岁币。”所载亦语焉不详,从陈镜湖诗中可以看出这次议和的结果就是“罢戍”。
  其次,《诗格》反映了蔡正孙强烈的遗民意识和民族意识。《诗格》大量入选蔡氏本人的诗,此时入元已经二十多年了,而蔡氏仍将自己视为“宋人”。这种心态用另一位遗民舒岳祥的话说就是“终身作宋臣”(《阆风集》卷三《少师丞相国公西涧先生挽歌》之二)。山本信有《新刻唐宋联珠诗格序》云:“蔡能继师志,终身不肯仕于元,寓微意斯题,曰‘唐宋’,入己诗于宋人中,而明迹在元世,身乃是宋遗民也。”蔡正孙对南宋统治者偏安半壁江山,不思恢复,反而沉醉于享乐之中,颇有微词。《诗格》卷六选林升《西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蔡氏评道:“宋驻跸钱塘百有余年,恋定西湖歌舞,而无恢复中原之志,今古遗恨。此诗多感慨,且善下字,读者深味之。”这指出宋亡的原因一方面是“无恢复中原之志”,另一方面更在于“恋定西湖歌舞”。当时人们不曾想到:几十年后,南宋的半壁江山也易作他人,空留西湖风月。“多感慨”不仅是林升的感慨,更寄寓着蔡氏本人的遗憾。“读者深味之”,则是提醒读者仔细体味其中的历史沧桑。同样表达这种“遗恨”的诗还有卷四赵闻礼的《驿程记》:“白塔桥边买地经,长亭短堠甚分明。如何只到钱塘住,不说中原有几程。”蔡正孙评道:“宋驻跸钱塘,不作中原梦想,真千古遗恨。语有感慨。”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颇为不满。
  《诗格》卷一四选王实斋《禹迹图》云:“舆地空存禹迹图,不应燕代已非吾。倚栏小立东南望,更觉风烟一半无。”蔡正孙评曰:“宋末不惟燕代不入版图,而江南亦半非吾有矣。即事慨叹。”这里以“吾”代替“宋”,对故国之恋深,亡国之痛楚,不言而喻(参见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本朝篇第一》)。南宋最后沦陷于元兵的铁蹄,蔡正孙在南宋亡国二十余年后,对于南宋时南北分隔的现实十分无奈,仍然念念不忘南宋士人恢复中原之志,卷一九选刘彦冲《汴京纪事》云:“万炬银花锦绣围,景龙门外软红飞。凄凉但有云头月,曾照当时步辇归。”蔡氏评云:“汴京,宋都也。京城阙有景龙门”,“此诗作于南渡之后,写感慨之意甚深。”特别强调“汴京,宋都也”这个常识,无非想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宋元之际的历史现实激起了时人的民族意识,蔡正孙《梅花》:“惆怅南枝玉雪姿,人生消得几欢悲。夜来酒醒欹寒枕,楼上胡笳抵死吹。”(卷五)蔡氏自评云:“胡人卷芦叶吹曰笳。”武元衡《汴州闻角》:“何处金笳月里悲,悠悠边客梦先知。单于城上关山曲,今日中原总解吹。”(卷五)蔡氏评云:“胡人卷芦叶吹,谓之笳”,“夷狄之音流入中国,天下事可知也”。已入元朝的蔡正孙无所顾忌地称少数民族为“胡”,这需要一定的胆量,正是传统士人夷夏意识的反映,同时也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参见陈垣《通鉴胡注表微•夷夏篇第十六》)。
  再次,《诗格》反映了丙子兵祸给士人的心灵留下的创伤及对社会造成的破坏。舒岳祥《阆风集》卷一有诗题曰“丙子兵祸,自有宇宙,宁海所未见也”云云。丙子年(1276)春,元军开进临安,南宋灭亡。这是异族统治者第一次全面地取代汉族统治者,从而成为中国新政权的主人。宋亡后,蔡正孙成为“亡国之余”,忍受着黍离麦秀之悲,在编辑《诗格》过程中,有意选了许多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从中真实地反映了丙子易代对士人心灵造成的创伤。蔡正孙《凭阑》:“几度凭栏约夜深,夜深情绪不如今。如今强倚阑干立,月满空阶霜满林。”(卷二)蔡氏自评云:“丙子兵后归故庐,凭栏夜立,有感而赋。”1276年,元兵占领临安后,在杭州生活多年的蔡正孙回到了故乡建安,风景依旧,可是江山已经易主,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霜色满林,正象征着江山易主,山河蒙羞的境遇。又如王秋江《山行》:“门前山月尚昏昏,唤起山童又出门。山色不移人事改,向来山市尽荒村。”(卷八)蔡氏评云:“此即城郭是、人民非之意。”蔡正孙在杭州生活多年,杭州的“西湖桂子,十里荷花”,早已印在记忆中。当这一切沦于异族铁蹄之下时,仿佛一切都变了,他选傅厓谷《西湖》:“快风吹断采菱歌,自在荷花醉晕酡。山水中间旧时月,如今梅影已无多。”(卷一二)蔡氏评曰:“西湖孤山之梅,时异事殊,亦有不同者矣。”不但没有了像林和靖那样能真正欣赏梅的韵人,如今就是孤山脚下的梅树也换了主人。元兵灭宋的过程中,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陈月轩《感时》写道:“平湖万顷稻秋成,到处喧然颂太平。桑海谁知浮世故,近来也自少人耕。”(卷五)本来江南是鱼米之乡,人富物阜,早有谚云:“苏湖熟,天下足。”如今却少有人耕作,可见由于战乱,人口减少。蔡正孙评曰:“读此则知时异事殊矣,有感慨意。”所谓“时异事殊”,就是指宋元易代的战争对当时社会经济巨大的破坏。
  《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具有重大的校勘、辑佚和史料价值以及文学批评价值,是研究宋元之际诗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文献,但此书目前还没有整理本,甚至鲜有学者知道其存在。笔者有鉴于此,发愿将此书及徐居正等人的增注加以整理,并参考各种总集、别集、笔记、诗话等对正文及注文详加校勘,已勒成《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校证》一书,即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终使流落域外七百多年的吾国旧籍重返故国,同时也是对遗民诗人及诗评家蔡正孙的告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