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6期

诗情画意忆江南

作者:陶文鹏




  在唐宋词人的笔下,涌现许多描写南方(江南和岭南)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的佳篇名句,清丽柔婉,彩墨淋漓,诗意浓郁,画境鲜明,情味悠长隽永,令人读之宛若身游其间,心醉神迷。这里采撷数句,与同好者共赏。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两句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小令词《忆江南》三首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曾先后任杭州和苏州刺史,在江南生活了四年多。这组词是他五十五岁回到洛阳后怀念旧游之作。这一首总写江南春景之美。首句即赞江南好,次句说他曾在江南生活数年,熟知那里的风景之美。这两句用家常口语,亲切自然地落实了“好字并点明“忆字。接下去的两句,是全篇的核心部分,具体描写他所忆念的江南风景之美。诗贵精炼,诗人写景不在多而在精。精,就要抓住描写对象最鲜明突出的特征。江南的特征是“江,春天的特征是“花,所以白居易便营构“江水与“江花这两个典型意象,对江南风景作高度形象的概括。本来按照作者的感觉和描写次序,应当是先写江水的,但因为要适合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格律要求,才将三、四句交换了位置。“春来江水绿如蓝:每年春天一到,江波潋滟,碧绿清澈,如同那用来制作青绿色颜料的蓝草。春江水绿,这是词人首先回忆起来的印象。但如果仅仅是这样一幅画面,美是美了,仍嫌单调、空旷、静止、平淡,于是词人再向读者推出一幅画面:每当朝阳喷薄而出,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江南岸那万紫千红的春花之上,真是红得热烈,红得耀眼,红得蓬蓬勃勃,胜过那熊熊燃烧的火焰。这一句,意象更具体、更密集,变静景为动景。如果说,“春来句蕴含着作者对碧绿春江的怡然欣赏和眷恋,那么“日出句则充溢着词人对日照春花这一美的瞬间强烈赞叹的激情。把两句词结合起来观照、品味,江花红与江水绿,两种色彩对比强烈,映衬鲜明,红的更红,绿的更绿;“红胜火与“绿如蓝,两个比喻彼此烘染,动静相生,光色更加明亮夺目,作者的感觉、感受与感情也更加热烈、丰富、浓厚。总之,白居易抓住所要表现对象的特征,运用色彩映衬、意象叠加和形象比喻等艺术手法,并融入自我的感情和感受,生动逼真地画出了江南水乡秀丽迷人、生气勃勃的春天景色,使这两句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这是晚唐词人皇甫松的小令词《梦江南》的后三句。此词起首两句写羁旅深夜境况:“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句中“兰烬,蜡烛烧尽的余烬凝结似兰花,故此称之。“红蕉,美人蕉,花开猩红色,此处指屏风上所绘之花。这两句说:灯花已经残落,画屏上猩红色的美人蕉在微弱的灯光下,也暗淡模糊了。词人就是在如此幽静、朦胧的环境中入梦。以下“闲梦三句,即是写梦境。江南旧历四五月间,细雨绵绵,如烟似雾。词人梦中听见夜雨的潇潇之声,又听到从船上传来被雨水淋湿了的笛音,还有驿站旁石桥上细细絮絮的人语。好的诗歌,要通过传达特殊的感觉来写景抒情。梦境是迷离惝恍的,而词人所梦之境又是江南梅熟季节的雨夜之境,当然就更加朦胧缥缈了。由于雨夜中事物看不清晰,所以词人主要用耳朵聆听,他所表现的也主要是听觉感受:在潇潇的雨声中交织着笛音和人语。而船只、驿亭、石桥还有船里的和桥上的人,都是隐隐约约、影影绰绰的,在夜幕和雨帘中藏而不露,于是营构出一个幽静深邃又朦胧迷离的意境,俨然一幅有声的水墨画。词人创造这个意境,用的是以声显静的写法。词人皇甫松是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江南是他的故乡,江南水乡的柔美宁谧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永难忘怀的美好记忆,以至于他在羁旅深夜里魂牵梦萦,写出了渗透着他对江南故乡深情眷念的佳句。
  唐圭璋先生《唐宋词简释》评曰:“此首写梦境,情味深长。……梦江南梅熟,梦夜雨吹笛,梦驿边人语,情景逼真,欢情不减。然今日空梦当年之乐事,则今日之凄苦,自在言外矣。评得精切。但词人“空梦的“当年之乐事与“欢情是指何人何事呢?原来皇甫松还有另一首《梦江南》云:“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此词也是写梦境。不难猜想,“人语驿边桥之“人,或者就是词人自己和他所钟情的那位“双髻坐吹笙的秣陵(今江苏南京)少女吧?如果这个推想合乎事实,那么结拍“人语驿边桥一句,还蕴含着一段旖旎温馨的爱情哩。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四句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社会背景,我的导师吴世昌先生在《词林新话》卷二说:“此词正作于八八三年至江南周宝幕府后,此时关中及中原均有战事,江南平静,故云:‘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其时长安(即韦之家乡)尚为黄巢所占,故曰‘还乡须断肠’也。唐圭璋先生《唐宋词简释》对全篇意蕴作了中肯的阐释:“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起两句,自为呼应。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唯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唯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
  这首词的确是写词人飘泊江南中思归故乡长安的衰伤凄怆情意,但如果通篇都是直抒思乡愁苦,就很单调空泛,不可能感动人。可贵的是,作者能用江南风景人物之美及其引发的暂时的喜悦与悠闲,来反衬他流落异乡不得归家的凄凉孤苦。“春水两句,先展现江南春天,水天一碧,连成一片,色彩鲜丽,景象空阔高远。作者仅用五个字便写出了江南地势平坦,水面平静,空气纯净,视野宽广的特征,也透露出他极目远眺的心胸和情趣。就在这澄碧的水天之间,词人闲卧于一只画船上,听着沙沙雨声悠然而眠。我们可以想象他曾将画船划入莲湖中,欣赏碧玉般的田田莲叶,细看晶莹露珠在莲叶上滚动,尽情呼吸春风送来的阵阵荷香。当春雨来时,他又欣喜地聆听雨点洒在莲叶上的天籁之音。词人用清丽简净的文字,画出一幅春水碧天画船听雨的美景,把自己的欣悦闲适感情渗透在画中,以少总多,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境情韵之美,令人神往。接下去的“垆边两句,写江南人物之美。垆,同“(钅卢),酒店里垒成的四周隆起、中间凹陷以置放酒瓮的土台子,这里用来代称酒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美人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这里以卓文君喻指酒家女子。意思是“在江南,我常能看见酒店里卖酒的女子,她们一个个容貌光彩照人,好像一轮轮皎洁的明月;近前细看,她们的手腕那么洁白柔嫩,宛如凝结着清霜白雪。作者描写江南女子,只用“垆边两字就点明了她们的身份、职业,她们所在的环境、背景。“人似月,先写面貌和总体印象;“皓腕句,再写手腕的局部细节。“人似月是明喻,“凝霜雪是暗喻,笔法变化,喻象贴切、生动。仅十个字,美女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前两句是上片的结句,后两句是上片的起句。这首词在结构上打破上下片分段立意的习惯模式,而且全词的开篇两句与结尾两句都用来议论,中间四句写景写人,一气贯注,连绵而下,成为全词的“华彩乐段。韦庄与温庭筠在词坛齐名,世称“温韦,但二人词风有别。温词秾艳繁密,韦词清丽疏快。俞平伯《读词偶得》评韦庄这首词“清丽婉畅,真天生好言语。“春水两句,似从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春水船如天上坐句脱胎,但将一句衍为两句,先写春水再写听雨,景新意新,语言别具清丽疏爽之致,正体现出其神清骨秀的风格。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这两句出自北宋词人李师中的《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李师中在宋仁宗朝曾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宋范公偁《过庭录》说他“帅桂罢归,一词题别,可见此词作于卸任别桂林时。词为“题别而作,通篇写别情。据《宋史》本传载,李师中在桂州(今桂林)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边人化其德,多画像卫祠以事,称为桂州大夫。由于作者对桂州这美丽的南疆和淳朴的边民怀着深挚的感情,所以此词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真切动人。词的上片侧重绘景,情融景中。起句写临别前情景。“啼破的“破平字见奇,锤炼精工。斜挂城楼的一弯残月,好像是被子规鸟啼破了。这既是黎明前月残之实景,又以月破暗示与象征分离。作者以大胆的联想和夸张渲染出强烈的离情。次句写他乘着画船将要出发。作者把送别时吹奏的笙歌,说成被画船满载而去,船载笙歌,也即是满载离情,句新而意深。三、四两句写画船在清澈的漓江上容与行进,词人观赏旅途景色,只见两岸绿树葱茏,成熟的荔枝压弯枝头,娇红欲滴;此时烟雨濛濛,如一张无边的灰色大网,笼罩着沿江的千家万户。这两句描绘极目所见景色,句子自然,似对非对,好像是词人信手挥洒而出,却如此逼真、鲜明、秀丽。荔枝被绿树和灰暗雨雾衬托得红艳如火,景象阔远,真如徐徐展开的一轴长卷彩墨风景画。岭南水乡的湿热气候和最惹人喜爱的水果,都被词人表现出来了。再三吟味,我们还能体验到词人对岭南绮丽风物和万家乡民的热烈赞美和深情眷恋。五代词人李珣《南乡子》也写过船上观荔枝:“避暑信船轻浪里,游戏,夹岸荔枝红蘸水。但没有“万家烟雨的衬托,荔枝的形象不很鲜明突出,而且意境、格调比较浅狭轻俏。中唐大诗人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被誉为描写桂林山水的千古名句。的确,韩愈的诗句捕捉住桂林山水的特征,色彩鲜丽,比喻精巧,对仗工整,令人赞赏。李师中能在韩愈之后别开生面,以十个字写出漓江上两岸红荔,万家烟雨,同样是桂林风景的生动写真。范公偁《过庭录》评曰:“荔枝烟雨,盖桂实景也。而且,李师中这两句,还有韩愈句中所缺乏的南方乡村生活气息和景物的运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