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期

清代初年的蕉园诗社

作者:胡小林




  无论文社或诗社都有其核心人物,蕉园诗社自不例外。《西泠闺咏》称蕉园五子中“以徐灿为之长”,此处之“长”既可理解为年齿最长者,也可理解为文采最胜者。就蕉园诗社成员现存的诗词作品比较而言,徐灿的《拙政园诗馀》成就最高,但《拙政园诗馀》收录的仅为徐灿早年的作品;徐灿晚年因盛情难却,仅是名义上加入了诗社,在诗词创作上并未花费太多心思。吴骞的《过南楼感旧》述及徐灿晚年寂寥的生活时云其“日惟长斋绣佛,初不问户外事”,诗社其余成员的诗文成就则在伯仲之间。
  在蕉园诗社的背后,另有一位西泠名媛顾若璞始终点拨教谕,备受诗社成员的敬重。顾若璞,字和知,浙江钱塘人,明上林丞友白女,有《卧月轩稿》。顾若璞家学渊源,通晓诗书,深受当时文人推崇,“顾氏自沧江、西岩、悦庵、友白四世皆有文名”(《国朝杭郡诗辑》),其本人生而夙慧,幼娴诗书,文章为西泠闺秀之冠。顾若璞是蕉园诗社成员顾之琼、钱凤纶、钱静婉、林以宁、姚令则诸闺秀的长辈,加之体健寿高,见证了蕉园诗社的创立和成长。
  文学风气往往并不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剧变,它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清代初年的文风仍然承袭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之路,并有陈子龙、吴伟业等文坛宗师的推崇。至于西泠地区,则有以陆圻和沈谦、毛先舒等为代表的西泠派瓣香卧子,为诗宗法盛唐,文风所向,蕉园诗社亦奉其为圭臬。当然,闺秀诗社没有严格的门户之见,且囿于自身的学识和才力,她们选择师法对象更倾向于独抒性灵、诗风清新自然的诗人。顾若璞就主张闺秀作诗应宗法陶柳,皆因“性之近者,引而愈亲;学未至者,积而能化。气欲其邃而昌,词欲其清而厚,久而跂之,自有得焉”(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
  顾若璞对诗社闺秀的授业可谓不遗余力,她在《古香楼集序》中写道:“侄女玉蕊夫人(顾之琼),才名鹊起,藻缋益工,果然积薪居上矣。孙妇钱凤纶,玉蕊夫人之次女也,自其儿时弄墨,花鸟品题,已有谢家风致,父母绝爱怜之。年十六归余仲孙。适余家中落,组之余,不辞操作,陈馈之隙,亦事染翰,间就正于余。”而《国朝杭郡诗辑》卷三十“姚令则”条也有此类记载曰:“柔嘉年十四归于黄罗扉时序,其祖姑顾和知,以《卧月轩稿》闻于时者。柔嘉井臼余闲,执经请益。”另据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顾若璞九十高龄时,还为蕉园闺秀钱凤纶的《古香楼集》、顾长任的《谢庭香咏》撰写序言。因此,顾若璞尽管没有直接加入蕉园诗社,实为诗社的核心人物,若论诗社之“长”,则非顾若璞莫属。
  文人结社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尤其在明清易鼎之际,江南出现了大量的诗派和文社,各派的文学观念也大相径庭,这不仅凸显了江南地域文学的多元化主张,且不同文学主旨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渗透与融合,则对明清之际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甚深。蕉园诗社虽不能自成一派,但无疑是清代女性文学繁荣的滥觞,也是清代主流文学之外的涓涓细流。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