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期
韩国汉文学之祖——崔致远
作者:党银平
崔致远的散文是新罗汉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其留唐时所撰的《桂苑笔耕集》是韩国现存最古的汉文典籍之一,也是朝鲜三国时代惟一传世的文人别集,朝鲜学者誉为“东方文章之本始”和“东方艺苑之本始”(洪周、徐有榘《校印桂苑笔耕集序》)。该集收录的300余篇公私文章,体式上虽然是以唐末流行的四六骈俪文写成,但都写得语意得当,条贯理畅,兼具写景、叙述和抒情的优长;艺术上用典繁富,古雅谐畅,整体文风显得渊雅赡丽,如《檄黄巢书》措词酣畅犀利,感召力强烈,备受后人称誉。他代新罗宪康王、定康王、真圣王及孝恭王撰写的外交国书,皆大气盘旋,辞藻赡丽,韵味醇正,显示了较为深厚的散文功底。另外,成书于统一新罗时期的《新罗殊异传》是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短篇故事集,原书仅有九篇留存于韩国古籍《太平通载》卷六八及权文海《大东韵府群玉》卷一五,其中的《仙女红袋》演绎了崔致远与双女坟的传奇故事,在新罗传奇中篇幅最长,情节离奇,人物生动,描写细致,诗文交错,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原书的编撰者或以为是崔致远(朝鲜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五四(《盎叶记》),或以为是新罗末期的朴寅亮(觉训《海东高僧传》),说明崔致远与新罗传奇小说的发展关系很大。
崔致远又是韩国思想史上享有盛名的儒学家,具有浓厚的家国意识、忠孝观念和民本思想,历来被誉为“东国儒宗”(崔国述《学士堂常享祝文》、“东方理学之宗”(《孤云先生事迹》)。崔致远对佛道两教的思想也有很高的修养,平生既撰写了很多道教科仪斋词,也创作出大量的佛教碑铭及高僧传记,如《新罗伽倻山海印寺结界场记》、《海印寺妙吉祥塔记》、《大华严宗佛国寺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像赞并序》、《大华严宗佛国寺阿弥陀佛像赞并序》、《王妃金氏为考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终南山至相寺俨尊者真赞》、《上宰国戚大臣等奉为献康大王结华严经社愿文》、《翻经证义大德圆测和尚讳日文》、《终南山俨和尚报恩社会愿文》、《海东华严初祖忌晨愿文》、《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等,皆立意独特,博识宏通,显示出了圆融三教的思想境界。
崔致远为新罗佛寺和高僧所撰碑铭中最著名的是“四山碑铭”(又称《桂苑遗香》、“四碣”),第一碑为《大嵩福寺碑铭并序》(《初月山大崇福寺碑铭》),撰于新罗宪康王十一年(885,光启元年)三月。原碑在庆尚北道庆州之初月山。第二碑为《有唐新罗国故智异山双溪寺教谥真鉴禅师碑铭并序》或《双溪寺真鉴禅师大空塔碑》,撰于真圣女主元年(887,光启三年)七月,释奂荣正书刻,原碑在庆尚南道河东郡花开面云树里智异山双溪寺,龟趺及螭首为花岗石,碑身为黑色大理石,为韩国第47号国宝。第三碑为《无染和尚碑铭并序》(《圣住山圣住寺朗慧和尚白月葆光塔碑》),撰于真圣女主四年(890,大顺元年),崔仁滚书,在韩国忠清南道保宁郡嵋山面圣住里,碑身为黑色大理石,外形宏丽,是新罗石碑的代表,为韩国第8号国宝。第四碑为《大唐新罗国故(曦阳山)凤岩寺教谥智证大师寂照之塔碑铭并序》),撰于真圣女主七年(893,景福二年),在韩国庆尚北道闻庆郡加恩面院北里凤岩寺,释慧江书并刻,景哀王(朴魏膺)元年(924,五代后梁龙德四年)六月建,碑材为片磨岩,乃韩国第138号国宝。这四篇碑铭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新罗佛教宗派的渊源,对新罗高僧留唐时期和归国以后的事迹及活动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其碑文结构及语言功力等都显得十分纯正地道,体现了崔致远在佛学上的综合素养。“四山碑铭”及相关的古迹也受到了朝鲜文人的厚爱,如柳梦寅的《游头流山录》、沈光世的《怀崔孤云》、赵纬韩的《游头流山录》、南孝温的《智异山日课》及金孙的《头流纪行录》等,都抒发了对这些碑铭的瞻仰之情,说明崔致远的佛教文字对朝鲜文化影响是很深远的。四山碑铭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清代陆心源《唐文拾遗》卷四四补录了《无染和尚碑铭并序》、《真鉴和尚碑铭并序》与《智证和尚碑铭并序》,缪荃孙的艺风堂与顾湘舟的柳风堂也曾藏有拓片或拓本,这是研究唐与新罗佛教关系的重要原始文献。
崔致远的文学成就对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半岛汉文学的勃兴,改变了新罗及后世半岛汉文学疲弱不振的格局。因而,他被尊崇为“朝鲜汉文学的奠基人”、“汉诗学宗师”、“文词之祖”、“东方文章之祖”、“东国文学之祖”、“新罗大文豪”、“东方文献之首”或“文界天子”等,高丽著名学者李奎报认为:“崔致远孤云,有破天荒之大功,故东方学者皆以为宗。”朝鲜名士洪周也称:“吾东方之有文章而能著书传后者,自孤云崔公始;吾东方之士北学于中国,而以文声天下者,亦自崔公始。”这些赞语都肯定了崔致远首倡新罗汉文学之大功,韩国学者金台俊的《朝鲜汉文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赵润济《韩国文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赵东一《韩国文学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和中国学者韦旭升的《朝鲜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等也皆将崔致远列为重点介绍对象,强调他对朝鲜半岛汉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崔致远的一些经典诗作常成为高丽、朝鲜两代诗人步韵摩仿的范本,如周世鹏《题诗石次孤云韵》、金宗直《题诗石用孤云韵》、俞好仁《次孤云韵》、《次孤云登伽倻山顶韵》、《次孤云双溪寺诗韵》、金克成《用崔孤云寄颢源上人韵录呈诸友》、申光汉《次头流韵》、林亿龄《伽倻山次孤云书岩小绝韵》、奇大升《次崔孤云韵》、具思孟《次孤云韵》、郑弘溟《佛日寺次崔孤云遗韵》、任《红流洞次崔孤云韵》、李健命《海印寺次崔孤云韵》、赵归命《海印寺走笔次孤云韵》、权万《临镜台次孤云韵》、金熤《红流洞用孤云韵口占》、黄胤锡《次崔孤云红流洞石刻诗韵》、朴允默《武陵桥次崔孤云诗韵》、《红流洞庸前韵》、洪直弼《遂步崔孤云韵》、赵寅永《红流洞次石上韵》、《红流洞用崔孤云韵》、宋达洙《红流洞笼山亭次崔孤云韵》、金允植《双龙瀑用崔孤云韵》、宋秉璿《红流洞次孤云韵》、黄玹《笼山亭次板上韵》、李建昌《笼山亭次孤云韵》、曹兢燮《笼山亭用原韵》、《红流洞用孤云韵》等诗,皆是次崔致远旧韵之作。
韩国各地至今仍留存有不少与崔致远相关的遗址遗迹,如泰仁郡之流觞曲水旧址,天岭郡之学士楼,狼山之读书堂,清凉山之致远峰、致远庵,梁山黄山江之临镜台(崔公台),珠浦之月影台,金海之青龙台,东莱之海云台,高灵县之碧松亭,智异山(头流山)之花开洞、青鹤洞、双溪寺、石门、题诗石,伽倻山之武陵桥、海印寺、学士台、红流洞、笼山亭、吟风濑、泚笔岩、吹笛峰、月留峰、上书庄、孤云影堂等,往往成为高丽、朝鲜文人诗客登临游览,徜徉咏叹的场所,而以崔致远遗址遗迹为题咏内容的诗歌与散文游记也多达数百篇,这足以彰显出崔致远在朝鲜半岛文化史与文学史中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海内谁怜海外人,问津何处是通津。本求食禄非求利,只为荣亲不为身。客路离愁江上雨,故园归梦日边春。济川幸遇恩波广,愿濯凡缨十载尘。(崔致远《陈情上太尉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