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原稿并不是没有写完,而只是八十回以后的原稿丢失了。“佚”就是丢失的意思。那么这个丢掉的原稿,我们有什么根据来探索呢?会不会是一种主观的猜测呢?它有没有科学性呢?下边我重点讲一下。
第一种根据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各种表现形式。因为这个应该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需要证明的。否则的话大家总是会有点神秘感,说曹雪芹就那么神吗?其他作家怎么都没有那样做呢?每一句里边都有那么多玄机,这是不是你们研究者主观臆断的呀?我下边就把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几种表现形式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听了以后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研究者臆断的,还是它就是客观地存在于《红楼梦》的文本之中。
第一种就是谐音法。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单音节的象形字,这样一种文字的特点就产生了同音字的效果,就有许多不同的字,却读同一个音。但是由于在上下的语境之中,它不会发生误解,因为它有着上下语境的制约了。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字的谐音文化,这是散布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比如说年前我到南宁桂林去旅游,那是在春节之前,我到外地商品店看有什么礼品卖,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礼品,它是用金纸做成一个棺材,死人的棺材。我就问售货员,我说过年过节谁买你这个棺材做礼品呢?售货员说棺材是又升官又发财。这不就是一种谐音文化的产物吗?那么曹雪芹非常艺术地把这样一种谐音文化运用到了小说的创作之中。我们知道主要是体现在《红楼梦》的人名这个方面,大家都很熟悉,小说一开始就是两位人物,贾雨村、甄士隐。小说的正文也交代了,它是谐音,“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当然那个“村言”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应该是存在的“存”,语气虚词的那个“焉”,但是文本里边是村子的“村”,言语的“言”,因为要跟这个对仗,那个“隐去”和“存焉”应该是对仗的。咱们不管是“存焉”还是“村言”,总之它是说,我这是隐喻曹家历史的。那么“贾”和“甄”,这两个姓氏就是谐音“真假”那两个字的。同时我们知道,小说中有一位贾宝玉,经常还提到一个甄宝玉。京城的贾家,又说到江南的甄家。这个小说妙得很,到了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见那个甄宝玉,甄家的人就进京到贾府来拜访了。我们知道小说原著结构是108回,第五十四回是前一半,正照风月宝镜,五十五回以后的后五十四回是反照风月宝镜。你看刚过了五十五回,五十六回贾宝玉梦见甄宝玉了,甄家的人来了,这就是一个大象征,就是假的已去,真的要来了,假的是荣华富贵,真的是什么呀?破败毁灭,这是《红楼梦》的根本的宗旨。所以假和真在《红楼梦》是一个大的隐喻,它也是通过谐音来体现。我们再看贾家的四位小姐,大家都知道,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非常明确地指出,这“元迎探惜”那四个字,是谐音“原来应该值得叹息”那个“原应叹息”四个字,就是她们的命运是非常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你要为她们发以叹息。所以《红楼梦》的人物很多具有这种谐音的暗示,它暗伏了情节的发展和走向,这是第一种方法谐音法。
第二种方法是谶语法。谶语就是我们对语言有一种迷信,所以咱们讲究要说吉利话,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好话。那么曹雪芹呢,又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种谶语文化运用到了小说情节的暗示之中。具体可以分为诗谶、谜谶、戏谶、语谶四种,我下边分别来介绍一下。
首先是诗,我们知道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那回里边,警幻仙姑带贾宝玉到薄命司看那个册子,那都是一幅画,后边是四句诗,隐喻了她们未来的结局。比如第一幅,画的是一围玉带,两株枯木,一堆雪里边一股金钗,那就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就是隐喻林黛玉和薛宝钗未来的结局。比如说贾探春,她的册子上画的是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上有个女子在那掩面啼哭,还有两个人在那儿放风筝。后边它也配上四句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就是隐喻贾探春将来要远嫁海外。这是一种诗谶,因为大家都很熟悉,我也就不多举例。
第二种是谜谶,就是谜语,“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回目上说得非常清楚。那一回元宵节期间,贵妃娘娘贾元春送到贾府一个灯笼,灯笼上有一首诗,然后其他小姐们也都做了一些灯谜,大家都挂着灯笼娱乐了。我们看贾元春的那首诗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她的谜底是爆竹,就是比较原始的鞭炮了。我们看这不就隐喻她封了皇妃“一声震得人方恐”,但回头一看粉身碎骨了。二小姐贾迎春做了一个算盘诗谜,后两句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我们知道算盘珠上边两个是阳数,下边那五个子是阴数,这样子拨拉来拨拉去,它是很乱的了。阴阳当然是象征夫妻关系了,我们知道最后贾迎春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被她的夫婿孙绍祖给虐待死了,所以算盘诗谜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暗示了她的结局。此外,其他一些回目里边也有类似的这样一种谶语式的谜语。所以我看第二十二回的回目叫做“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就是贾政看这些小姐们的谜语后,感到一种悲哀,一种不详的预感,小说是有正文描写的,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是戏谶,就是演戏。我们知道贾府里边有一个家庭戏班子,贾元春归省的时候买来的一些小戏子经常演戏。贾元春归省的时候点了四出戏,旁边有脂批说得非常清楚,“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就是说这四个戏它们所象征的四个关键性的情节。一个是《长生殿》里边的一出,那是伏元妃之死。我们知道《长生殿》是清朝洪昇的剧本,内容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元春也是贵妃,所以它要用杨贵妃的结局来影射贾元春的结局。另外一出戏是《牡丹亭》杜丽娘的故事,旁边脂批说伏黛玉死。它用杜丽娘的悲剧来影射林黛玉未来的悲剧。还有一出是伏贾家之败,那是《一捧雪》里边传奇《豪宴》。还有一个是伏甄宝玉送玉,那个是《仙缘》的那一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这是影射了八十回以后的四个关键性情节:元春之死,黛玉之死,贾家抄家,贾宝玉出家。这就是戏谶。
第四种是语谶,就是小说中某些人物的某些对话是具有谶语性质的。我举一个最说明问题的例子。第七回刘姥姥走了,周瑞家的去向王夫人汇报。因为周瑞家的是王夫人娘家的关系,正好王夫人到她妹妹薛姨妈那儿去了,周瑞家的就找到了薛姨妈那儿。薛姨妈抓差,拿出了12支宫花来让周瑞家的送给贾府的各位小姐和王熙凤。第七回送宫花的那回是非常重要的一回,送宫花的每一个过程都有着强烈的隐喻性质。我们看送到贾惜春的时候,作者设置了一个具体小说的情境,就是贾惜春正和小尼姑智能儿在一起玩儿呢。贾惜春在小说里边,从作者描写的计划里边,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因此在第七回之前她虽然露过面,但并没有描写过她的一言半语,这回是第一次开口说话。周瑞家的把宫花送给这位四小姐,这四小姐把宫花就拿过来了,然后开句玩笑说我正要和智能儿说,也要剃了头发,去当姑子去呢,可巧送了花,要是头发剃光了,这花往哪儿戴呀。这是符合当时的那个情境,因为她和尼姑在一起玩,这时候贾惜春大概就是五六岁吧,很小,她这时候绝对不会有要出家当尼姑的想法。但作者却是通过这样一个情节,暗示了贾惜春未来做尼姑的结局,这是小说中贾惜春第一次开口说话,这就是语谶。当然这个语谶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就举这样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这是谶语法。
第五种是影射法。影射法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影射,大家都很熟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是薛宝钗的影子,每一个读《红楼梦》的读者都有明显的感觉。确实是这样子的,晴雯和林黛玉的性格比较接近,花袭人和薛宝钗有某些共同之处,思想都比较正统,会做人等等。因此作者在写到晴雯花袭人的时候,其实她们的结局,她们某些命运的故事,是影射到林黛玉和薛宝钗将来类似的结局的,这就是影射法。我们也举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晴雯死了,贾宝玉怀念晴雯,写了一个诔文,“贾宝玉杜撰芙蓉诔文”,然后在芙蓉花前念这个诔文,念完以后,突然听到有一个人说“好新奇的祭文”,定睛一看原来是林黛玉,然后林黛玉和贾宝玉讨论这个祭文,说里边有些词句不太文雅,需要修改。于是两个人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贾宝玉说我想到了一个好的改法,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原来是“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公子、丫鬟”不太文雅,最后改来改去改成这个了。结果林黛玉听了以后,脸上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狐疑,只是面上不肯露出。为什么呢?“卿”就等于当面说你我呀,“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那个“卿”,就等于是贾宝玉当面和林黛玉说,咱们两个没缘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就用林黛玉和晴雯之间的影射关系,通过晴雯的死来暗示林黛玉的死,这都是人物之间互相影射,我们也就举这样一个例子。
另外一种影射办法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用物品来影射人。前面实际上我已经讲到了,比如说风筝就是贾探春的象征,放风筝就象征着贾探春后来漂流海外。此外小说中给一些重要的女儿都安排有一种特定的花卉做吉祥物。实际上吉祥物是薄命物,比如说林黛玉和晴雯都用芙蓉花象征,所以晴雯是芙蓉花神,贾探春是杏花,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是海棠花等等,这是影射法,影射法就是人物之间的影射和人物和物品之间象征性的影射。
第六种是引文法。引文法就是前八十回中的某一个情节实际上像引子一样,引导着八十回以后的另外一个情节。比如说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来的外孙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开始还不叫巧姐,后来刘姥姥给起的名——两个人交换了柚子和佛手。旁边脂批指得非常清楚:“小儿常情,伏脉千里”,就是通过这两个小孩交换柚子和佛手,暗示了八十回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救出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所以第五回册子判词上,巧姐的是画着一个村妇在那儿纺线,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遇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她最后嫁给了板儿,这就是说前面的这个情节,两个小孩交换水果,实际上是引导着八十回以后他们的结局。
还有一个完整的回目,它引导着后边一个相应的回目,周汝昌先生提出《红楼梦》是个大对称的结构,那是非常具有文学慧眼的,确实是这样的。前面的五十四回写兴盛,后边五十四回写衰败,就是风月宝镜的正面和反面,所以甚至在某一个回目上,后边和前边都有一些对应。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在这回前边,有一段很长的脂批,说“此回文章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你还懂不到它的妙处呢,这就是说八十回以后只有三十回。然后说怎么妙呢,他说“此回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回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则写二仆,后者则直指其主”。现在我这回写的是袭人和平儿,这是两个仆人丫头,那么后边则要直接写到她们的女主人了,那就是薛宝钗和王熙凤。说“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不可箴”,二十二回的时候花袭人劝贾宝玉,贾宝玉虽然根本不接受,但是表面上还是接受点。但是到了那一回以后,贾宝玉的逆反思想就非常彻底了,根本不接受任何的劝诫。又说“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不能救耶”,二十一回的时候王熙凤还占贾琏的上风,还威风八面,而到了王熙凤知命强于英雄的时候,已经是勉强在挣扎了,她的地位已经不行了,即将走向衰败了。然后脂批就感叹,说盛衰的对比是多么强烈呀。我们看它这里边影射一个完整的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是与第二十一回的“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后前呼应的,也就是说二十一回是直接引导着后边的那回的,这是一个完整的引导的文章。这是引文法。
最后一种是化用典故法。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二十四史、汉赋、唐诗、楚骚,宋词、元曲、民间戏曲小说,浩如烟海。这样一些浩如烟海的典籍里边,有很多的故事都凝结成了成语,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之中。曹雪芹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个文化习俗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我也举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黄帝以下就是尧舜禹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做妻子,后来舜死了以后,两个妻子到南方去找他,一路走一路哭,后来在湖南那边,说哭的眼泪滴到竹子上成了斑竹。当然我们现在还有那个品种,上面有斑点的那种竹子。娥皇女英后来跳到湘江自杀,就成了湘水的女神了,因此竹子叫做湘妃竹,这个典故是非常普及的,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一个很有名的诗里边有两句,就是“洞庭波涌连天雪”那首诗,其中就说到“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想像娥皇女英仙女下凡了,“斑竹一滴千滴泪”。我们看曹雪芹非常巧妙地把这个典故用到了林黛玉身上,大家都知道第三十七回起诗社的时候,大家互相起别号,贾探春给林黛玉送了个雅号叫做潇湘妃子,说你住在潇湘馆,那么多竹子,你又爱哭,将来你想林姐夫,那个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我们就叫你潇湘妃子吧。这是非常明显地用这个典故,但是大家注意,这个典故是娥皇、女英两个人,如果说林黛玉是娥皇,那么谁是女英呢?就是史湘云,大家看史湘云的“湘”,不就是那个湘妃的“湘”嘛。你看她册子判词里边,“湘江水逝楚云飞“,那个《乐中悲》曲子里边,”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都是用这个典故。所以娥皇女英象征林黛玉史湘云,那就是贾宝玉前一段和后一段真正的爱情的两个象征,这是分阶段的。史湘云是属于抄家以后那个段,所以娥皇女英这个典故用得多么巧妙啊。潇湘妃子明确说出来了,史湘云没有明确说,但史湘云是正式姓名,潇湘妃子是个别号,细分起来那是不相上下的。你别号明说了,我这暗说,但我这是正式姓名里边的。真是妙不可言。这就是化用典故法。当然这个化用典故法,说起来是非常麻烦的,我们就举这一个例子就可以了。
曹雪芹用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化用典故法,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天衣无缝地照应了八十回后情节的发展,这是非常可靠的根据,这就是我们探佚的最主要的根据。
下边我就讲一讲我们根据探佚这样一种方法探寻八十回以后的某些具体的情节发展。我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和黛玉之死。我们先看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后四十回续书影响比较大的。我们看续书写的是掉包计,钗黛争婚,而原著却不是这样子。这里边有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原著的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宝玉的婚姻问题,是和家族内部的争夺财产的权力斗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和贾家地位由兴盛到衰败这个走向联系在一起的,是错综复杂的。我们知道贾宝玉结婚不是一个单纯的娶媳妇问题,它意味着财产权力的再分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贾宝玉一结婚就意味着成人了,成人要继承财产,宝二奶奶就要管家了。荣国府的基本矛盾是两个,一个是二房中的嫡子派和庶子派,王夫人和贾宝玉是嫡子派,庶子派是赵姨娘、贾环,斗争很激烈,包括魇魔法,要害死凤姐宝玉,凤姐虽然是大房儿媳妇,但她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又归依在二房管家,因此她实际上是二房嫡子派的代表人物,这是一个基本矛盾。另外一个基本矛盾就是大房二房的矛盾,老大贾赦继承荣国公的爵位,结果管理家产的权力却落到了王夫人这边了。当然这有些历史情况,我们就不说了,尤其是要从鸳鸯那回以后这个矛盾才日渐激化。我们看从五十五回开始,作者就写这两个矛盾不断发展,交错发展,发展到接近八十回的时候,已经由贾赦借说笑话讽刺贾母偏心,又夸奖贾环做得诗好,说他可以继承荣国公的爵位,这个就非常明显了。可见随着后来情况的发展,这两个在野派逐渐结成同盟,共同对付贾母宠爱的二房的嫡子派。发展到后边,就是贾宝玉要娶媳妇,那就是一个财产权力的争夺。我们可以分析几方面的力量:贾母,我们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线,她是喜欢林黛玉的,王熙凤根据自己的利益,她也是赞成林黛玉的,而薛宝钗则是王夫人所喜欢的。这样,最后是要围绕着这样一个来进行斗争的。我简单地说一下,它的整个后来的大致轮廓,就是八十回以后,首先贾母病危或者病重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失去了保护,然后赵姨娘和邢夫人等人为了打倒贾宝玉,争夺财产,找不到别的借口,就攻击林黛玉和贾宝玉有着不正当的关系。没有了贾母保护,于是斗争非常激烈。然后林黛玉在受到诬蔑诽谤之中而死,这就像晴雯受诬蔑诽谤一样。王夫人为了反击赵姨娘和邢夫人这样一个攻击,她就借助贾元春的力量,由元妃赐婚。这就是八十回以后关于贾宝玉婚配的问题。
由于时间有限,关于探佚基本的情况,我就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引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