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入府:是装点还是另有企图(4)








  两难的选择摆在面前,何进会走向何方呢?士人在期待着,宦官同样也在期待着。一切仿佛都在未知中要悄然地走向自生自灭。
  这时,给予何进以无限荣耀与地位的异母妹,当今的皇太后向何进表白了自己的心声,她说:“宦官管理禁省,是汉家的制度,不能说变就变。况且先帝尸骨未寒,我怎能同士人一起共事呢?”这是太后们共有的想法。而这时再说出来,显然在告诫何进不要忘记家族的荣华来自于宦官的关照,背弃宦官,就意味着荣华的丧失。士人吗,可有可无。皇太后是在为兄长驱散迷雾。
  而何进身处省外,很难有妹妹的那种心思。他实在不想在士人与宦官之间做一个裁判的角色,但来自各方的压力正在促使他及早做出表白。
  在犹疑中,他竟然采纳了袁绍的建议:征召四方猛将进京,从而胁迫太后让步,诛除宦官。从表面上看,何进是要下决心投入到士人的怀抱中。但细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里面的文章,在当时没有调集四方兵马的必要。汉帝国在遭受了黄巾军的冲击之后,京师的武备极大地充实起来,做为中央可以直接调动的西园军可谓兵精将广,对于京师可能出现的非常局面,足以应对。在其统帅上军校尉蹇硕死后,这支兵马已由大将军何进控制,加之何进大将军府与其弟何苗的车骑将军府的家兵,何进要动用武力来解决士人与宦官之间的矛盾,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调集四方兵马,显然是画蛇添足之举。当此议付诸实行的时候,质疑声就不绝于耳了。
  大将军主簿陈琳这样评价何进的征兵行为:“将军现在大权在握,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一切事情,对付宦官,就好比洪炉燎毛发。况且宦官的所作所为,离经叛道,诛除宦官是天人所顺的事情,如今却要放弃这些优势,去求助外援,而外援的到来,会出现强者为雄的局面,这样的话,将军的功绩就无从建立,只会为新的动乱创造条件。”
  当时做为西园军将领的典军校尉曹操也说:“宦官的危害是帝王纵容的结果。现在要治他们的罪,就应该诛除权宦,要做这件事情只需要一个狱吏就够了,何必劳师动众求助于外将呢?要想将宦官斩尽杀绝,事情一定会泄露出去,我没有看到什么希望,只看到了失败的结局。”
  时为侍御史的郑泰看到这一局面,干脆就辞官不做了,他对他的朋友颍川名士荀攸说:“辅佐何进实在没有必要。”
  的确,在当时形势下,诛除宦官易如反掌,决非需要假外兵来完成的事业。那么何进的目的究竟在哪里呢?
  先看这四方猛将的组成:
  1原前将军、当时还在赴任途中的并州牧董卓。
  2原并州刺史、时任武猛都尉丁原。
  3东郡太守桥瑁。
  4大将军掾王匡。
  5西园军假司马张杨。
  6原并州从事张辽。
  7骑都尉鲍信。
  8都尉毌丘毅。
  除董卓所率亲兵以及丁原率领的并州军具有相当战斗力以外,其他各路兵马不是郡国兵,就是临时招募起来的武装,且各路兵马距离洛阳远近不一,像王匡、鲍信去了泰山,张杨和张辽回到并州,毌丘毅到了丹杨,要集聚于洛阳,在时间上难做统一的安排。而这种近乎全国范围的兵力募集,不可能不为宦官所觉察,既要诛除宦官,又要宦官明白自身岌岌可危的处境,让他们有所收敛,何进的苦心就这样公布于天下了。
  迫于形势上的压力,何太后也改变了初衷,将诸宦官遣返出宫,与其说是给士人一个交待,不如说是给何进一个台阶下。何进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让宦官暂避锋芒,先保全性命要紧。此时已经出任司隶校尉,有纠察百官并掌握着京畿地区治安权力的袁绍却有些坐不住了,假借大将军的名义,命令地方搜捕宦官亲属,想借此来敦促何进果断行事,将宦官一网打尽,免生后患。
  而何进这时又陷入到不安狐疑之中。他似乎已经能体味到征召四方猛将给政治带来的丝丝苦意。慌忙间,他派出种劭宣诏阻挡住进军神速的董卓,并为业已进入京师的丁原安排了一个执金吾的位置。执金吾负有京师防务的职责,对于丁原的使用,可能也有袁绍的主意在里面。此意将在下文予以揭示。何进阻兵,否定了他先前的做法。而太后又重新起用了诸宦官,所有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汉末政治似乎是要在无尽的徘徊中打发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