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省州市)人,曾为洛阳北部尉,后迁为顿丘令,黄巾起义时拜为骑都尉,立有战功。何进执掌朝政时,为典军校尉。董卓乱朝时,以骁骑校尉身份接近董卓,颇得信任,后谋刺董卓未遂,逃回家乡,招兵买马。组织军队后,他联络袁绍等十七路诸侯,发起讨董联盟,在诸侯中崭露头角。讨董联盟解体后,曹乘乱在山东一带扩充势力,曾因父仇攻徐州陶谦未克,回兵救兖州被吕布击败于濮阳,后设计于定陶击败吕布,平定了山东。在董卓之乱被平定后,其余党李傕、郭汜仍对朝廷构成威胁。皇帝降诏召曹操保驾。曹入朝后,接受董昭建议,移都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后迁为丞相,曾先后打败袁术、吕布、袁绍等劲敌,并数次击溃刘备,招降刘琮。在攻取江南的赤壁大战中,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后击败马超,并夺取张鲁的汉中,又复失汉中于刘备。一生征战南北,统一北方,军功卓著,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死后王位传于儿子曹丕。曹丕称帝后,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是魏国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一生征战,打败了不少强大军阀,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现代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一个人在生命开初的若干年,会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从而会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样式,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生活样式及情绪、习惯几乎会贯穿于一生的所有表现中,人一生的行为必定会和他的生活样式协调一致(见阿德勒著《自卑与超越》第一、二章)。按这种观点,以曹操幼时的生活样式分析其一生的思想特点,看来是很适宜的。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第一回)有三件趣事,值得一叙。第一件事,操的叔父因操游荡无度,常在操父面前说操的坏话,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假装中风倒于地上,叔父惊告于其父,父急来看视,操却安然无恙,父问道: “叔父说你中风,现已好了吗?”操答道: “我从来没有此病,只是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被诬枉。”父相信了儿子,至此,叔父再说起曹操的坏话,操父并不相信。第二件事,操少年时,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评价。汝南许劭因能准确评价人物而知名,操前往见劭,问自己将是怎样的一个人,劭回答: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听到后很高兴。第三件事,操为洛阳北部尉时,一到任就在县城四门设置五色棒,无论什么人,只要犯禁就打。一次,中常侍骞硕的叔父犯禁,被操巡夜时捉住,以棒责打,于是没有人再敢犯禁,操威名大震。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以下生活样式: 第一,坚持以法治众,不计较出身门第,按法赏罚;第二,胸有大志,喜欢与名人交往,喜欢自称英雄;第三,善于搞权谋,应变能力强。这些特点确实贯穿于操一生的思想性格及行为习惯中,也构成他领导行为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