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一个战略家,他对军事人物的才能和水平都有比较正确的估计,能在军事斗争广阔而纷繁的舞台上识辨人才。他一奉诏出关迎敌,就举荐右将军张郃为前锋。张郃是来自袁绍集团的降将,在保守汉中时屡败于蜀军,几乎被曹洪斩首。但司马懿却能发现他的才能并加以重用,后来张郃在祁山前线成了诸葛亮入寇的主要障碍之一。诸葛亮第一次退兵后,司马懿料定蜀兵以后必然效法韩信暗度陈仓之计,于是特意向曹睿推荐镇守河西的杂号将军郝昭守御陈仓,并断定: “若诸葛亮入寇,此人足可当之。”(第九十六回)诸葛亮二出祁山,为争夺战略要地,对陈仓口发动了重点进攻,他先派大将魏延率兵四面围攻,竟连日不下,他以为是魏延作战不力或攻城无方,几乎斩掉魏延,后来又派郝昭的同乡之友、蜀军部曲靳祥两次去陈仓劝降,结果被郝昭赶出。孔明打听到陈仓城内只有三千人马,遂笑着说: “量此小城,安能御我!”(第九十七回)于是令大军乘云梯攻城,次日又赶造“冲车”之法,最后还掘地道相攻,前后二十余日,竟不能攻下,反倒折损兵将许多,孔明只好退兵。后来,孔明在汉中打探到郝昭病危的消息,才用计攻破陈仓。孔明这次在陈仓接连受挫,均反映了司马懿识人用人的高明。三国后期,战事更加频繁,战场上布阵用计的复杂性加大,对指挥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年轻人才也不断涌现。当时司马懿在魏国看重两个青年人物,一个是钟会,他喜读兵书,深明韬略;另一个是邓艾,邓每见高山大泽,总要窥度指画一番,给人讲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引得人人发笑。惟独司马懿将他看成奇才,令其参赞军机。后来,他们两人成了御蜀卫国的栋梁之才,最后由他们灭掉了蜀国。司马懿识才的慧眼实在令人叹服。
曹操晚年曾让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司马懿提醒他说: “王必嗜酒性宽,恐不堪任此职。”(第六十九回)操反驳说: “王必是孤披荆棘历艰难时相随之人,忠而且勤,心如铁石,最足相当。”坚持任用王必。不久,王必果然被耿纪、金祎等叛将蒙骗利用,发生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许都城中的大骚乱,几乎导致曹氏集团的垮台。在任用王必的具体问题上,曹操看到的仅是王必的“忠”,司马懿提醒操要考虑王必“能”的方面,他在这里的考虑比曹显得更全面。司马懿攻打街亭前看了蜀军的布局,即耻笑街亭守将马谡道: “徒有虚名,乃庸才耳!”(第九十五回)他与马谡没有见面,但对其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司马懿不仅在识人上能区分良莠,而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及能力界限。还在他受离间削职归乡期间,听说诸葛亮率蜀兵长驱直进不禁仰天长叹,儿子司马师问: “莫非叹魏主不用乎?”司马懿断言: “早晚必来宣召父亲也。”(第九十四回)他料定魏国抗拒孔明的重任非自己莫属,而当他一上前线,在具体的战斗中,总是不断地告诉部下: “吾不如孔明也!”(第九十五回)因为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敢当重任;因为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所以绝不强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他在军事上能够趋利避害,在双方各种因素的消耗中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