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厚而近伪:刘备的御人术








  刘备的性格,作者本是写他有长者之风,是孚众望的仁君,但有时却写得有些虚伪,鲁迅先生早就指出:“状刘备的长厚而近伪。”其实,历史上的刘备,是三国时代有名的枭雄,他的权谋干略并不亚于曹操。要想图天下,决不能像宋襄公那样蠢猪式的老实,不然,只有挨打,或遭到失败。在特殊情况之下,出现表里不一的事是常有的,且是不得不如此。作者写刘备长厚中有虚伪,是符合历史上刘备这个枭雄的为人的。他的某些言行,说是虚伪也行,说是出于权谋干略也无不可。他的长厚和虚伪是互为表里的,这是说他的长厚中有虚伪,虚伪中又有长厚,而从总的看,是以前者为主的。为结民心,驾驭将领,其所言所行,就 是这样。刘备性格很复杂,其御人术也 就很不简单,要做具体分 析,才懂得其中奥妙。 摔阿斗以示爱将之心当阳长坂之战是一次遭遇战。曹军势大,刘备兵少,曹兵掩 至,势不 可当,把刘备队伍冲得七零八落。赵云保护刘备家小也失散了。赵云自思:
  “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果不见,死在沙场上也。”他乃 拼死奋勇杀入曹操的百万军中,七进七出,终于找到了阿斗。他怀抱阿斗,杀透层层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50余员。他追上刘备,备言救小主突围情况,说:“托主公洪福,幸而得脱。”
  可是他一摸怀中的阿斗便担心他说:“适未公子尚在怀中啼哭,此一会不见动静,多是不能保也。”遂解开视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赵云喜说:“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刘备。刘备接过,掷之于他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便是刘备摔阿斗的故事始末。
  刘备摔阿斗,有人认为这种动作是虚伪的,是为结赵云之心。说虚伪也对,刘备仅此一子,不爱是假,说为结赵云之心也是真,这一摔,使赵云十分感动,誓“肝脑涂地”以为报。这样,刘备达到了摔子的目的。不过,刘备听了赵云单骑救幼主的英勇事迹,既服其勇,又爱其忠,因而摔阿斗于地下,也是出于爱将之情的激动。而这种举动也只有刘备做得出,这种话也只有刘备才能说得出,如果换了袁绍、他一定为得子而无限喜悦,把救子之人冷搁在一边,因为他的心思全在爱子身上。袁绍怜幼子而拒田丰之谏便是很好的说明。第二十四回写田丰入见袁绍,只见他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忙问其故,绍说:“吾将死矣!”再问才知他是因幼子患疥疮之故。田丰建议趁曹操东征刘备乘虚袭许昌,绍说:“五子中唯此子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绍有五子,仅为一子患疥疮小疾,而失去大好战机;而刘备唯此一子,竟掷于地下,以表示对猛将赵云之爱。一智一愚,相去天壤。古之创业主,为天下不顾家。刘邦被敌追,为使马车减重跑得快,竟几次把儿子推下车,确是心狠手毒!刘备为表示对猛将的爱惜,也不惜把爱子掷于地下。前者是为已之安全,不足称道,后者为结将士之心,其御人术令人惊叹!
  以投江来结民心
  刘备要“投江”是出于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故事。曹操将攻樊城,刘备自忖不敌乃弃樊城奔襄阳。并派人晓喻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两县之民,齐声大呼说:“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位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刘备于船望见,大励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对此,毛宗岗夹批说:“或曰,玄德欲投江与曹操之买民心一样,都是假处。然曹操之假,百姓知之;玄德之假,百姓偏不以为假。
  虽同一假也,而玄德胜曹操多矣。”说刘备投江是假,且假得很巧妙,使人不知其假,是远胜过曹操,可说是知刘备者,但只看到刘备假的一面,而不看到真的一面,也不能说是尽知刘备者。
  笔者认为:刘备投江,有假有真。刘备是个枭雄,他的感情不可能如此丰富,意志也决不会如此脆弱,看见老百姓“遭此大难”而要投江自杀。他的这种假动作显然是为结民心,他一装投江,便使“闻者莫不痛哭”,取得荆州士绅、百姓的拥护。说他对百姓“遭此大难”也无动于衷,也不对,在三国群雄中,刘备是比较爱民的。他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第二回)治理新野时,”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第三十回)他携民渡江后,曹军也 跟着追来,众将劝他暂弃百姓使能轻装早奔江陵,刘备泣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他拥着民众数万,缓缓而行,甘冒被俘的危险,由于刘备懂得“举大事必以人为本”,故能爱民。尽管刘备爱民有其假的一面,但其爱民真的一面,虽说是有限度的,可是在那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刘备之得人心在此。
  遣人正所以留人
  刘备据汝南,闻悉曹操出征河北,乃引兵乘虚袭许昌。曹操闻讯,立即回师杀回,刘备大败,众将拚死相救才得逃脱。刘备败军不满1000,狼狈而奔,至汉江暂令安营。土人知是刘备,奉献羊酒,乃聚饮于沙滩之上。刘备长叹说:“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众皆掩面而哭。云长劝说:“兄言差矣。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这便是刘备遣众将的故事梗概。刘备在兵败势危之际,正需人支持,以渡过难关,他本应向众人做些思想工作,说些“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之类的话,以鼓励大家不怕挫折,重新振作,去争取胜利:但他不是这样,反而唉声叹气,叫大家弃己去投明主,以求功名,这确是难于令人理解。这是否刘备已英雄气短,壮志消磨,从此解甲归田,不图大举,或者是刘备真的认为自己不行,为爱惜众将的前程而将之遣散,使他们另投明主得遂其志呢?这两种想法,都没有看透刘备葫芦里的药。刘备是既不灰心丧气,也不想遣散众人。而他之所以遣众人,是知道:在这兵败将亡之际,去哀求众人跟己,不会激起众人留恋之情,他从责己惜众人出发,去遣众人,这使众人知刘备爱己,众人必感激而不愿离去。兵书有说:“将欲取之,必先舍之。”刘备是个沙场老将,深懂得这一策略之妙用,故能翻新出奇,用来御人,这又是刘备御人术的创新。云长跟随刘备多年,却摸不透乃兄心事,竟苦口婆心相劝,确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倒是1000多年后的毛宗岗对刘备的心事了如指掌,他在三十一回回评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备与众将聚饮沙滩之时,惜众人,遣众人,正所以留众人也。亦如舅犯从重耳归晋国之时,辞公子,别公子,正所以要公子也。遣之而其心愈坚,辞之而其心愈固。一是患难方深,一是安乐将至,一是以君慰臣,一是以臣结主。虽是两样局面,却是一种方法。”
  辞徐州,以“义”服人
  曹操为报父仇攻徐州、徐州牧陶谦势弱难敌,便通过孔融请得刘备率兵来救,曹操因张邈、吕布袭兖州,乃同意刘备的和解回帅救兖州。陶谦和徐州百姓深感刘备相救之恩。陶谦以年迈无力保徐州,乃让位给刘备,刘备坚辞说:“孔文举令备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之人矣。”陶谦推让再三,刘备总是不受。陶谦病危,又坚让徐州,刘备又坚辞。陶谦死后,众军举哀毕,即捧牌印交送刘备。刘备固辞。次日,徐州百姓,拥到府前哭拜说:“刘使君若不领此郡,吾等皆不能安生矣!”经关、张再三相劝,刘备乃许权领州事,刘备如此再三坚辞,最后还是“权领”,是真还是假?说刘备辞徐州是真也真。刘备救徐州是为义举,如果陶谦一让便接受,岂非为图徐州而来,徐州士绅、百姓如不明真相,将议会他是乘人之危而夺之。这样,人将不服,人心不服,徐州将难守得住,得了徐州也将失之。说刘备辞徐州是假也假。刘备是不甘心于人下的人,他投曹操,算计图之;奔袁绍,是权宜之计;依刘表,暗结民心以聚众,入川支援刘璋,取而代之。刘备为人如此,难道送到口的肥肉(徐州)不吃:且刘备当时只有平原弹丸之地,难以容身,现在有了偌大的徐州,岂有不要之理?而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坚辞徐州,并以“义”标榜,实是为结徐州人心,当徐州百姓拥挤到府前哭拜、哀求,表示对他衷心拥护时,刘备终于“权领”了。
  所谓“权领”只不过是掩饰前之坚辞,是“实领”之谓也。“辞之愈力受之愈稳”,刘备是深心人有此算计,人自不知罢了。
  别有用心的托孤话
  刘备病危时,孔明等泣拜于地下说:“愿陛下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刘备令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扶其手,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说:“有何圣谕?”刘备泣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他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毕,叩头流血。刘备托孤的话和孔明信誓旦旦之言,并非作者的虚构,而是史有其事。后人对刘备托孤的话颇有异议,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历史学家孙盛指出:“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海;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意思是说,如果认为所托的是忠贤之人,则不必说这种话,如认为所托非人,说这种话就会给他作为篡位的借口。这种诡伪的语言,托孤是不该说的。孙盛所谓“诡伪之辞”是指什么,他没有点明。毛宗岗评点则说:“或问先主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话乎?
  曰: ‘以为真则真,以为假则假也。’欲使孔明为曹丕之所为,则其义之所 必不敢出,必不忍出者也。知其必不敢,必不忍,而故令之闻此言,则其辅太子之心不得不切矣”。以上两种分析,乍看似有一定道理。但细加研究,实属道学家之言,都没有猜到刘备的灵魂深处。
  刘备“君自取之”的活,是否出于其肺腑之言?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所谓“禅让”之事,在我国原始社会里也许有之,如尧禅位于舜的传说。但进入阶级社会后,历史上是没有那一个君 主是会心甘情愿让位于他人的。 三国时代,出现的献帝禅位于曹丕,曹奂禅位于司马炎,只不过是曹丕、司马炎借禅位之名以欺天下,其实是血腥腥的、赤裸裸的篡位,《三国演义》对这两次“禅位”已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而刘备是否有例外?不!刘备为了使其子刘禅能顺利继位,早就费尽心机做了安排。刘封是他的养子,此人英勇善战,其才干胜刘禅百倍,且观刘封一生,是忠于蜀汉的。“知子莫若父”,刘备是深知阿斗这个庸才远非刘封的对手,他担心刘禅继位后刘封不服而为乱,便借故杀之,免使有后顾之忧。在他临死前,对辅政大臣的任命也是熬费苦心的。他的托孤大臣不只是孔明,还有李严。李严是原刘璋部队的头头,是时任尚书令,地位仅次于丞相孔明,在蜀汉中自成一系,具有一定势力,任用他为辅政大臣,可以牵制孔明。可见刘备既不愿把刘家天下让给别人,对孔明也不尽信任,但他为什么说君自取之的话呢?刘备认为孔明才智十倍于曹丕,辅佐刘禅是胜任的,他最担心的是“君自取之”。他知道阿斗是个庸才,今后大权必落在孔明手里,孔明要取而代之易如反掌,如果孔明真的这样做,他不说“君自取之”,孔明也能取之。所以,他先声夺人,以“君自取之”对孔明提出的警告。这使孔明听了吓得“汗流遍体,手足无措。”
  迫得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誓效忠刘禅。刘备的御人术愈出愈奇,确不愧称世之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