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武力点评(21) -- 单挑 与 混战 (7)








  最头疼的战例:
  忽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引数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张允。此人是谁?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江表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延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张飞跃马,欲引军入城,玄德急扯住曰:“休惊百姓!”飞因城上人放箭,恨不得踏平襄阳,争奈玄德不肯。魏延正言语中间。一将飞马引军至,叱之曰:“汝是无名下将,安敢乱言以犯上耶?”其人身长八尺,面貌雄伟,南阳宛城人也,姓文,名聘,字仲业,乃荆州之大将也,挺枪跃马,直取魏延。两下军在城混战,喊声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矣!”孔明曰:“江陵乃荆州紧要钱粮之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胜襄阳多矣!”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魏延战文聘,从已至未,手下人皆尽折,匹马出城。后面蔡瑁、张允又赶。魏延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感谢辽东管宁兄摘引罗本)
  在上边这段文字中,文聘、魏延交锋的事被提到三次,第一次是“姓文,名聘,字仲业,乃荆州之大将也,挺枪跃马,直取魏延”,这里看来具有非常浓重的两将单挑色彩,因为:
  (1) 对出场两将都有形貌特写,给读者比较强烈的感觉是要突出个人勇武;(2) 典型的正在进行时和现场直播式的交锋描写;然而紧接着一句“两下军在城混战,喊声大震”,却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单挑的色彩。有朋友会说:也可以理解为兵对兵、将对将啊,所以还是单挑啊。先按下不表,继续往下看。
  第二次提到二人交锋是“魏延战文聘,从已至未,手下人皆尽折,匹马出城。”由於“魏延”一词与“匹马出城”词组之间没有句号分割,且“匹马出城”也找不到其他主语,因此“魏延”必然是“匹马出城”的逻辑主语,因此可以判定此处之“魏延”指代魏延本人,而非其所部军马。前面的“手下人”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如果将“魏延”理解为“魏延所部”的话,那么“魏延所部”怎么会有“手下人”呢?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此此处之魏延必指其本人。但是那个文聘究竟是指代其本人呢,还是其所部军马呢?本人以为,按照通常的写作习惯,如果一句话中提到交锋双方,如果一方为个体,那么另一方也该是个体。
  第三次提到二人交锋是“因文聘,魏延厮杀”,这里的文、魏自然指代各自所部。但这里是事后的总结性评论,并非对正在进行中的战事所进行的现场直播,因此这里的文、魏虽指代各自所部,但并不影响上面的判定。
  结论:此战基本上是魏延与文聘的两将单挑。即:两人单挑长达2个时辰之久(约160-180合)。
  至於蔡瑁和张允,由於文中写明是在魏延已经终止单挑、“匹马出城”后,二人才追来的,而且此处疑为二人所部而非蔡、张本人,还有就是在文、魏交锋过程中原文未提及蔡、张参战,因此可以基本判定:蔡、张与文、魏单挑无关。
  ------------------------------------
  归纳一下“单挑”与“混战”的判定标准:
  标准1
  如果文中仅出现“某某死战”之类的文字,不能轻易判定其为单挑,而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如果上下文中明确提到“两将如何如何”,或者有“某某纵马舞刀直取某某”这种极具限定性和针对性的文字,那么就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判定此战为单挑了。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却反而有“某某引军如何如何”,那么只能判定为混战。
  标准2
  以事后一笔带过的形式简述的、且只报结果不表交锋场景的战事,均判定为“战事”或“混战”,不判定为“有效单挑”。(具体如“张飞杀散夏侯渊”) 尤其应该注意以武将姓名指代其所部军马的用法。
  他情况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