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








  ·163年
  诞生于河东解县。
  ·184年
  桃园三结义,讨伐黄
  巾首立功。
  ·200年
  斩言良,诛文丑
  ·214年
  刘备入蜀,镇守荆
  州。
  ·219年
  攻下襄阳。水淹七
  军,降于禁、斩庞
  德。被孙权袭后方,
  兵败被杀。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隨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后人有诗叹道: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
  千古云长
  作者:周泽雄
  义薄云天,气贯长虹,这八个字是否"云长"的天然注脚?
  蜀汉大将关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概只有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可与之相当,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唯一两个直到今天还不断接受人间香火的武将,民国三年(1914年),两人更殊途同归,同时在武庙接受祭享。单个地看,中国最大的关帝庙,兴旺程度都无法与杭州岳坟相比,好在关帝庙遍布全国,所以若论香火总量,关云长兴许还胜出岳少保一筹。追踪关羽声望的曲线图也颇为有趣,与那些"死去原知万事空"的倒霉蛋正相反,关羽的身价倒是与日俱增,日见隆盛,最后竟升至高不可攀的入云龙境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作为被曹操优待的俘虏,关羽初被拜"偏将军",获封"汉寿亭侯"。建安二十四年,刚刚自封为汉中王的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关羽生前隆宠到此为止,接下来便迎来了绵绵无尽、一浪高过一浪的煌煌哀荣,先是被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自宋徽宗封他为"忠惠公"后,历代皇帝便开始了攀比热潮,致使关羽的地位不断飙升:大观二年(1108年)为"武安王",天历元年(1328年)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更高居"协天护国忠义大帝"的宝座,逮至清代,经过一千多年的爆炒,关羽的名号已非26个汉字莫办了,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可见,与曹操一样,关羽"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穷"的泱泱大名,主要来自后人的再认识,与三国时人的评价并不吻合。与曹操不同的是,在历史大盘的股指曲线上,关羽股走的是一条牛气昂扬的增值道路,曹操股则一路熊样,踉踉跄跄,至两宋时差不多已跌破血本,可数度申请破产,只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才略见触底反弹。
  历史常常未必公正,无往不胜的历史法则一旦遭到艺术法则的有力狙击,便有可能上演一场滑铁卢。罗贯中《三国演义》便提供了一个明证。在这部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中,作家主要倾全力塑造了三个人物:曹操、诸葛亮和关羽,作家对曹操竭尽鞭笞挖苦之能事,对诸葛亮和关羽,则无限景仰、不吝赞词。为了夸大诸葛亮的神奇作用,罗贯中不惜让自己同样偏爱的刘备为之垫背,不惜向倜傥风流的周瑜栽赃:自诸葛亮在小说第三十八回神龙现身后,刘备便就地降格为一个唯诸葛之命是从的傀儡型人物了;周瑜更可怜,不仅被剥夺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权力,还硬生生地沦为一个气量偏狭的典型,接受呕血身亡的屈辱命运。我们发现,罗贯中笔下的曹操,虽奸滑万状,但大多事有所本,即使所据多为"齐东野语"般的稗官野史;同样出自他笔下的诸葛亮和关羽,出乎想象的内容则意外地多,作家的笔墨在这两人身上因而也腾挪得最为酣畅,享受的创作自由也最为充分。清章学诚《丙辰札记》里曾用"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界定《三国演义》的虚实结构,这"三分虚构"中的两分,我看倒要被孔明和云长占去:这两个在小说中都能死后显灵的怪诞天才,因而也恰恰成为距历史真相最远的人物。
  虽然在罗贯中写出不朽巨著之前,关羽作为一种传说,已经在社会上赢得相当的地位声望,但关羽"超群绝伦"形象的最终完成和树立,又毕竟有赖于罗贯中的如椽巨笔。我觉得关羽若再次显灵,再次以披阅《春秋左氏传》的热情展读这部《三国演义》,他的第一反应乃是大惊失色。某著名作家因有感于个别记者对自己无中生有地胡乱吹捧,遂慨然有叹:虚假不实的美言,仍属诽谤。倘如此,结合云长倨傲不群的形象,他该觉得受到罗贯中的"厚诬"才对。当然,如果汉寿亭侯觉得悄悄接受下来也不坏的话,那他就会留神经常给这位罗贯中老弟上上坟去。须知满中国的关帝庙,对于任何一位自我批评意识不是超常强烈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无法拒绝的诱惑。这便好像某人送你一笔来历绝对没有问题的巨款,且赠送的理由又是说得过去的(可以假设你无意中的一句话给某人壮了胆,他自此涉入商海,并大有斩获,突然罹患癌症,撒手归西前决定把这笔遗产全部赠给阁下),你有把握说自己一定会避之如避蛇吗?
  欧美人看《三个王朝的罗曼史》(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按即《三国演义》英译名),大概会怀疑关羽是否有同性恋倾向,根据彼邦的《麻衣相法》,他们还可能把关羽那把大胡须,进一步鉴定为同性恋的标准特征。我得说这是冤枉的,不是说非同性恋者就不该成为美髯公,也不是说同性恋有何丢脸之处,而是关云长根本就不是同性恋。都怪罗贯中不好,他为什么把书写得让人误以为关羽是个老童男呢?关羽有老婆,关平也不是他的义子,他还有女儿,此外,当时一本《蜀记》里甚至还有关羽好美色的描述呢。试着考察罗贯中的本意,再结合文革时期作家对待笔下英雄的习惯做法,我们或许能体会作家那份略嫌幼稚的善良。文革时期的文学作品,为了标榜英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忠诚,主人公便经常被作家处理成不知爱情、婚姻为何物的人间怪客。影片《火红的年代》里的赵四海,四十大几的模样却还没有老婆,整天和老母住在一起;京剧《龙江颂》里的女主角江水英,好像也没有丈夫,所以整天只知在龙江大坝上风风火火,向阶级敌人开战;京剧《智取威虎山》里删去了原来小说中参谋长少剑波与卫生员小白茹那层迷人的暧昧关系;长篇小说《艳阳天》中的男主角,作家浩然也曾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萧长春死了媳妇,三年也没有娶上"……
  《三国演义》里没有老婆的关云长,在古时偏偏成了最受妇人和孩子喜欢的形象,这事在今天也颇为可怪。我不想在此深究关羽讨古代女人欢心的原因所在,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在今天的女性世界里不会再这么兜得转了。这样一位更愿意忠诚某个男人的家伙,即使他再仪表堂堂,作风和柳下惠一样正派,也只会吓跑天下女子。正是"柳下惠"这一点,最可能使关羽在恋爱场上受挫,太轻浮的男人与一点儿不轻浮的男人一样,都是可怕的,也许后者还更可怕。----张飞在女子面前的立场不甚清楚,若比谁更看轻女色,五虎上将中也许首推赵云:出于对未来丈人的警惕,子龙曾以女方与自己同姓为借口,决然推掉了一名"绝色"女子。
  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曾意外地匀出篇幅,对关羽这位三国名将作了一番很具现代意识的点评。摘抄如下:"此人(关羽)武艺必有独到之处,譬如他与颜良对阵,'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文中又没有提及两方随从将士之行动以及对阵之地形及距离,类似侥幸,又若有神授。他之不受曹公优渥,一意投归先主,应系实情,也与他的习性符合。可是书中叙述他的英雄末路,则毫不恭维。关云长对部下不能开怀推恩的掌握,对于敌情判断、侧卫警备也全部马虎,又破口骂人,缺乏外交手腕,造成两面受敌的危境而不自知,最后他的部队毫无斗志,不战自溃,他自己只能率领十余骑落荒而走,也再没有表现斩颜良时的英勇。以这样的记载,出之标准的文献,而中国民间仍奉之为战神,秘密结社的团体也祀之为盟主,实在令人费解。"我喜欢黄仁宇先生的读书法。读书当在不疑处有疑,但这一点古人常较多地落实在考较义理上,而较少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从具体情势出发,如黄先生对关羽斩颜良时"两方随从将士之行动及对阵之地形及距离"方面的存疑,就我所接触到的古人评点三国文字,可说绝无仅有。但黄先生的考虑是必要的,不然,我们只会一味跟着作家傻想关羽如何具有万夫不当之勇,将夸大之词盲目坐实,只想着在字面上过瘾,待到后来需要正确理解关羽死因时,便难免破绽百出,针脚大乱。须知东吴派去斩杀关羽的潘璋,并不是什么名将,而实"博荡嗜酒"之辈,实际擒获关羽父子的,更只是潘璋手下一个名叫马忠的小角色。关羽是不是竟像罗马尼亚党魁齐奥塞斯库那样,不明不白地死于寻常匹夫的暗算,亦颇可疑。
  憾哉,关羽和张飞,两人一世英名,结果皆不得好死,双双身首异处。关羽更惨,不仅他的儿子关平当时就随自己阵亡,由于他此前处死了拒绝投降的曹操悍将庞德,庞德怒发冲冠的儿子庞会后来随钟会、邓艾大军灭蜀时,夷灭了关羽全族。──由此可见,水浒寨中那位号称关公后人的"大刀关胜",肯定是一个冒牌货。
  关云长刮骨疗毒,史有明载,当然为他作开刀手术的不该是华佗。难道罗贯中竟以为当时整个中华只有一位华佗在金针度人?罗贯中有所不知的是,若这一手术真由华佗主刀,则关羽一边接受手术一边与部下饮宴喝酒的豪情反而会打些折扣:华佗此时当已抟制好了"麻沸散",一剂下去,关羽既无甚痛苦,与部下喝酒也就不值得让人惊讶了。不,正因为关羽是在没有任何麻药的情况下接受"刮骨疗毒",他的勇气才使人敬意陡生。
  这样的英雄是不会向任何人屈服的,这样的大将即使没有一把飘飘美髯助威,他也同样有理由对别人表现得傲慢一些。即使这个"别人"乃是社会地位在自己之上的孙权。黄仁宇先生说关羽缺乏外交手腕,当指拒绝孙权和亲一事。孙权贵为吴主,为示吴蜀和好之意,曾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我们知道,孙权派出的亲善使者遭到关羽一阵毒骂。罗贯中还嫌那一声"狢子敢尔"不够表达关羽傲视群雄的力度,在小说中添油加醋地缀上一句:"犬子安配虎女。"也许古代的读者特喜欢看大英雄出言无状,不讲文明礼貌,换用今天的眼光,则关羽殊为不智。你可以拒绝婚姻,但没必要阴损他人,何况,但逞一时之快的侮辱,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你侮辱的对象,乃是那个连曹操都颇为忌惮的孙权。
  关羽只是一个劲地张扬着自己,以至把自己弄到怪诞的程度。他为什么不能稍稍节制一些傲慢呢?有节制的傲慢,才有可能升华为人格魅力,若表现得汗漫无边,则不仅令人生厌,还可能带来危险。这种危险,在和平时期会使人丢掉饭碗,在战争期间,有可能使人丢掉脑袋。云长,你以为自己是谁呢?
  无须资料作证,我也能想见,以关羽的地位,以他平素的为人作风,他的身边注定会出现一些惯于阿谀奉承的家伙。这是一种规律,有什么样的上级就有什么样的部下,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若出现大量谄媚之徒,把领导抓起来法办肯定没错,因为只有不讲卫生的人才可能引来虱子的光临。那些没有在史籍中留下名姓的小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助长了关羽的天神意识,则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困惑。反正,在关羽走向生命终结点的旅程中,我们发现正是他那无法自拔的自大自恋意识,敲响他生命的丧钟。
  这份自大自恋意识,其实此前关羽已表露得非常彰显了,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刘备集团内部的不和。马超初来投降时,远在荆州的关羽曾特地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人品等级。诸葛亮当即明白了关羽的用意,回信中先是大夸马超如何英雄了得,说是和张飞也有得一比,随即笔锋一转,"终不及你美髯公之超群绝伦呀!"关羽读信后非常满意,还把这封信让手下人传阅。同年刘备自任汉中王,旋即大封诸侯,后人所谓刘备"五虎上将",即缘起于此。关羽对张飞与自己同列自无意见,赵云有大恩于刘备,且与关、张共事已久,于理于情,关羽皆没法表示异议;对马超的看法,已被诸葛亮的信消解掉,剩下的便是那个老黄忠了。黄忠虽然战功卓著,但那是在另一片战场上,关羽无从亲见。当时诸葛亮就曾善意地提醒刘备:"云长可能会不快",刘备表示日后当面向云长解释。"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果然,消息传到荆州,关羽拍案而起,一张枣红脸刷地转向青紫,断然拒绝刘备授予自己的印绶。亏得刘备派去的那位费诗先生特会讲话,连说理带哄骗,才算勉强接受了下来。
  我们再结合关羽的具体死因作些探讨,以期更接近他的本我,嗅准缭绕在关帝庙前的那脉真香。
  关羽死前一年,恰是他戎马生涯的鼎盛期。当是时,关羽在长江北岸屡战屡胜,先是将曹操的宗室重臣、征南将军曹仁驻守的樊城围得水泄不通;接着又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然后再水陆并进,继续围逼樊城。这座樊城,控勒着当时曹操辖区的南方,一旦失守,则大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曹操的军队由于四面作战,当时大概也有点不敷使用:一路军由爱子曹彰统领,正在北方边陲镇压代郡乌丸的叛乱;夏侯渊、张郃等在西北阳平关与刘备相持不下;曹洪与张飞、马超在固山刚刚有过一场激战,虽阵斩对方大将吴兰,迫使张、马暂时撤军,但显然没到马放南山的时候;曹仁辖区内的宛城,也时有变乱,尚需征南将军分兵进剿;为了对付东吴潜在的偷袭,合肥防区也需要大量驻军。不久,追随曹操三十多年、与曹操有骨肉亲情的夏侯渊又在定军山阵亡,曹操亲征汉中又不利,汉中事实上已归刘备所有。虽然爱子曹彰在北方大敲得胜鼓,但南面的失利,尤其是大将于禁的投降,仍给曹操心理上带来重创。曹操在回想"知于禁三十年"的往事时,云长当年阵斩颜良、挂印封金的种种业绩难免会浮上心头,并使他机伶伶地打一冷战。这样,当曹仁频频告急,不少原来臣服曹操的城池也开始向关羽作投机性归顺时,曹操有点胆怯了。平时住在原袁绍老巢邺城的曹操,为了躲闪关羽的锋芒,脑子里盘算起是否该把首都从许昌迁到邺城来。
  养虎贻患,想到自己当年先后放走了刘备和关羽,曹操不可能没有后悔。显然,当时阻止部下追杀关羽时,曹操并没有想到关羽会有今天(当然更不会想到后人会无中生有地编派出一段"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他想得更多的只是如何树立自己一代雄主的恢廓气度,因而袍袖一抬,"彼各事其主,由他去吧。"现在,由关羽掀起的战争风云,堪堪就要遮蔽了曹家城楼。他知道张辽可与关羽一战,但张文远平素与云长义气相投,惺惺相惜,常通音讯,让两人在战场上翻脸,曹操固然无比信赖张辽的忠诚,仍觉得此事不妥。何况,日后对付东吴孙权,少不了还要请这位荡寇将军出马。另一位可与云长一敌的大将徐晃,刚刚在西北面协助夏侯渊和张郃,军队尚须休养生息。唉,偏偏徐公明与云长也有着不坏的交情,为什么自己最堪重用的两位大将,与云长都交谊非浅呢?这更让曹操对关羽刮目相看,他知道关羽的习性,极端傲慢,对士大夫尤其不敬,能入他法眼的,全中国都没有几位。
  几乎与此同时,东吴方面也感受到了关羽的威胁。为了筹措军粮,关羽曾擅自从荆州隶属东吴境内的湘关收取大米。这给了孙权一个不祥的信号:一旦关羽在与曹军作战中得以扩张势力,他很可能进一步霸占荆州全境。倘如此,由于荆州牢扼着东吴的上游,整个东吴防线,就将暴露在关羽水军"顺流而东"的攻击面上。
  这一刻,关羽威震华夏,呼风唤雨,勇不可当,他睥睨万物的孤傲品性也同时臻于顶点。
  曹操并没有迁都,"迁都"其实只是一个刹那之念,从来不曾真正实施过。何况阴骘的司马懿当时就表示反对,他主张联络东吴,让东吴暗地发兵,这一计谋为曹操采纳了,结果也奏效了。事实上后来当曹操决定亲自带军支援曹仁时,他再次遭到部下的劝阻。部下的建议大致是:曹仁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遣徐晃出马就足够了,主公若一定要自领大军出征,也不必急急加入战团,但远远观望,就足以收到鼓舞曹仁、威慑关羽的目的。
  这样,我们发现,就在所谓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他其实仍然只不过微微掀起了曹操袍袖的一角,并没有使曹操的智囊团闻之色变。徐晃带着一支仓促组建的军队出战了,这一仗徐晃打得非常漂亮,以被见多识广的曹操称为"将军之功,逾孙武、(司马)穰苴"的胆略,突破了关羽设置的道道营垒。据说,徐晃与关羽在战场上相见时,曾非常友善地互道别情,互剖衷肠,极重朋友义气的关羽正想着"我怎么可以与徐大哥交手呢",忽听徐晃大喝一声:"得关云长头者,赏金千斤。"关羽大惊,"大兄,您这话咋讲?"但见徐晃目光如电,朗声回答:"抱歉了云长,我必须先国家后兄弟。"徐晃这便抡起大斧,虽没径自朝关羽劈来,宣战之势已溢于言表,关公只能仓促提刀应战。因为谁也横不下心来,所以两人都避免正面交锋,但这一仗,确是以云长败北而收束的。不然,曹操事后也不会迎徐晃七里,为他大摆庆功宴的。
  有充分证据说明,关羽虽满肚子瞧不起孙权,孙权也没有把关羽太当一回事。孙权的部下吕蒙更不怕关羽,倒是关羽对吴下阿蒙颇为忌惮,以至为了诱使关羽放松荆州的戒备,历来多病的吕蒙还得再装一回病,回家休养。这就是说,虽然孙权感到了关羽的威胁,但这反而促使他下决心灭掉关羽,收复荆州。我们说不清是曹操先要求孙权帮忙,还是孙权主动向曹操提出了偷袭关羽后方的建议,就算他们英雄所见略同罢。
  关羽的麻烦大了。他不知道,人们只是愿意敬重他,却不愿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关羽刚愎自负的习惯,不仅为军师诸葛亮熟知,也已普遍被他的敌手视做可供利用的突破口。曹操与孙权这两只巨螯,开始向关羽合拢。
  相比较而言,为谋求后发制人,我们发现东吴人特会装孙子,做低姿态,麻痹对手,以求在战场上毕全功于一役,这是东吴人最惯用的计谋。后来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当时尚藉藉无名的东吴将领陆逊,对关羽的真实看法如下:"关羽自负其勇,盛气凌人。最近颇建大功,遂加倍骄狂,一心只想着北上向曹操挑战,根本不把我们东吴看在眼里。"为此,陆逊精心算计了对付关羽的谋略:甫一上任,他便给关羽发出一封充满仰慕之意的信……可以想见,得信后的关羽会照例轻拂那一把拂拂动人的美髯,一边把信交给部下传阅,一边放松了对东吴的戒备。"大意失荆州"的心理种子,自此被种下了。不多久,长江上出现了一支商船队,吕蒙精选的战士皆腰藏利刃,一身商贾打扮,不动声色间,就将关羽设在江边的岗哨一一摸去。
  关羽是在完全蒙在鼓里的时候,失去荆州的。
  他手下两员副将,还主动为吕蒙开启了城门。南郡太守麋芳和将军傅士仁,虽然长期来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但现官不如现管,由于此前在后勤保障方面未能悉如关羽的尊意,关羽出征前对两人扔下了这样一句狠霸的话:"看我回来收拾你们。"与其等着被关羽收拾,还不如先下手为强,向东吴投降,把荆州献给吕蒙。结果,吕蒙之得荆州,几可说是兵不血刃。
  荆州人民对吕蒙精神上的归附,竟也同样顺利。占领军与被占领者几乎在相见的第一天,就亲切拥抱起来。
  陈寿曾用这样两句话概括关羽和张飞:"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死于部下之手的张飞,固与"不恤小人"有关,而云长末路,则恰好说明了他对士卒百姓的所谓"善待",还远欠火候。吕蒙入荆州后,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施行了一系列安抚政策,不仅对百姓秋毫无犯,还主动遗衣赠药,俨然一派子弟兵的架势。司马光《资治通鉴》里竟还用"道不拾遗",来说明荆州城内的治安状况。呜呼,关羽在荆州多年的劳绩,弹指间即被吕蒙一笔勾销,民心所向,已使关羽突然间无家可归。与此同时,被关羽俘虏的曹操大将于禁,也被吕蒙救出大牢;关羽府藏财宝,吕蒙纤芥未动,静待主上孙权前来验收。
  关羽除了派人不断向吕蒙打听城内动静外(吕蒙客客气气地有问必答,厚待来使),脾气好得竟压根没想过再去把荆州抢回来。他向麦城走去了,不知怎地,这位不可一世的神武将军变得极端意气萧索,他在城头插上一面白旗,暗地解散了军队,只带着十几号人,个个衣衫破败,向着孙权已预先设下埋伏的地点宿命地走去。让一个兵镇一州、威震四方的成名大将被迫解散兵士,必然有其隐情。由于关羽士卒的家属都在荆州,他们了解到的情况已使自己无法再有任何斗志:家属们在吕蒙统治下所享受待遇之好,竟大大超过平时。"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当时已病体支离的吕蒙,在走向大限前给同样末日临头的关羽上的最后一课。
  性格即命运,极端兀傲与极端颓唐,本只在旋踵之间。关羽的失败,原与"大意"无关,实在乃是个性使然。
  最使关羽颜面无光的是:曹操突然间已没有取关羽人头的兴致了,当关羽因荆州失守而被迫放弃围攻樊城,急速撤退的时候,曹操的信使鞭着快马,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曹仁面前,严禁曹仁从后掩杀。也许,这是曹操的外交手段,他故意要让孙权立此一功,以使吴蜀交恶,瓦解吴蜀联盟。有识者认为,在徐晃当初打破关羽"露重飞难进"的重重营垒之后,曹操纵不假手吕蒙,也能击败关羽。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曹操对关羽确实心存厚爱,不忍心在他困败时背后放出飞刀。
  孙权杀了关羽之后,立即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毫不犹豫地下令:以诸侯的规格,厚葬关羽。两人都是做给刘备看的,孙权想显示杀关羽完全是曹操的主张,曹操的回答是"不"。
  曹操成了最大的赢家,因为刘备把帐算到了孙权头上。
  西蜀成了最大的输家,因为急于替兄弟复仇的刘备,在接下来的吴蜀彝陵之战中,遭到了更加惨重的失败。
  结果,孙权笑到了最后。
  这一切,皆缘自关羽将星的骤然殒落。
  与《三国演义》中那个忠勇双全、有情有义的美髯公相比,我这里描画的关羽,毋宁是让人扫兴的。对此我深感抱歉,何况我也同时认识到,试图看清关羽其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不是关羽的性格有多么复杂,而是他的头顶上缭绕着民间历千百年而不衰的袅袅香火,遂使他永远裹着一件迷雾的大氅。神化是歪曲的前奏,敬畏是误解的始基,不同的人往往会因不同的目的,或高明或拙劣地为关羽人为添上种种细节,时格势禁之后,就会使梳理不胜其烦。就以民间"关羽斩貂蝉"为例,由于我们根本不清楚三国时期是否真有貂蝉其人(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中,我们既找不到一根貂毛,也觅不到一尾蝉翼),这事便不知因何而起了。就假设有貂蝉其人,就假设关羽和貂蝉还有缘相会,当然时间在白门楼缢杀吕布之后,我仍然不清楚关羽凭什么要斩杀这样一个有大功于汉家天下的绝色女子,这又能给我们的英雄增添多少豪迈呢?
  中国古代的民间思维方式,确实常会搀杂些非常混帐的观念,对此我们只能置之不理。
  关羽的幸运在于他被成功地归结为某种英雄典型,关羽之使今人感到乏味,亦正在于他遭到该种英雄模式的捆绑。人们一面赞美他,歌颂他,供奉他,一面却又浑然不觉地使他陷入单调和程式化之中。他成了民间朴素英雄心理的牺牲品。
  然而罗贯中仍然是值得感谢的,他所塑造的这位英雄,就艺术形象而言,堪称登峰造极。我觉得单单玩味小说中"温酒斩华雄"那一段,已足可使关羽不朽。这场厮杀虽属虚构(不然也无法解释袁术"术生年以来,不知天下有刘备"的话了),但其中传递出的英雄气概和战争鼓点,千载之后犹在每一个读者头上咚咚作响。我们不妨重温一遍:
  "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斩华雄之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耻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一段,寥寥仅278字,不仅勾画出袁氏兄弟和曹操的性格,还使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刹那间栩栩如生。谁能测量出在云长"酒且斟下,某去便来"这八个字中,蕴蓄了多少英雄豪情呢?(附带提一句,军衔为都督的华雄人头,实际上是被孙坚割下的,当时真正与董卓军队正面抗衡的,也只有孙坚)。
  "青史对青灯","赤心如赤面",这样一个云长即使不符合历史真相,但首先是能够让人心潮澎湃的。
  我们就享受这份心底的澎湃吧:一个赤面长须提大刀的人物,一个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人物,一个为了恩主不惜放弃眼前荣华、虽跋涉千山万水而不辞的人物,一个竟能使自己贵为帝王之尊的兄长宁可不要江山也要为之报仇血恨的人物。此外,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他也许还是一个"作画铁笔强"的画家,虽然,他的作品一幅也没有留传下来,正如我们也读不到他一字半句遗文。
  他的魅力既无可怀疑,又影影绰绰。
  —————————————
  圣化的关羽
  作者:反客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文治武功,永远中国帝王人臣所向往的勋业。于是两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逐渐被神化,分别成为了中国的“文圣”与“武圣”。
  文圣与武圣的地位是不同的。小说戏曲里经常刻画关云长秉烛读《春秋》的形象,由此可见,武圣还是笼罩在文圣的教化之下的。而他们的信徒也各自不同。应该可以说,武圣的信徒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行业上,都要比文圣的信徒宽广的多。文圣的信徒,多是劳心治人的文士;武圣的信徒,多是劳力治于人的武夫。文圣武圣,大概就是“仁”与“义”的关系吧。世俗不懂仁内义外的道理,往往将二者视为两个不同的范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绿林草莽、江湖黑帮在信奉武圣的同时,可以心安理得地好勇斗恨、杀人越货的原因吧。
  文圣与武圣神化的方式各不相同,其区别在于一为“神化”,一为“圣化”。在汉代的纬书中,孔子的形象逐渐与西方教主耶苏贴近,处处可见以超自然的神力与神迹,越来越趋向孔子自己所不反对的“怪力乱神”上来,违背了儒家塌实的真精神,因此很快,孔子又被儒者士人还原了本来的面目,转而把他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至于关羽,远不如孔子神化的那么离奇。稗史小说中只是把他人的真实事迹转加到了关羽的身上,剔除他性格上的一些缺憾,使之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完美人物。《论语》里面子贡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同样的道理,关羽之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百姓愿居上流,天下之善皆归焉。从关羽的圣化中,可以看出大众从善自强的愿望来,这种精神丝毫不亚于文人对道德人文的关怀。应该说,孔子的神化以失败告终,而关羽的圣化确是成功的。
  近二十年来,中国刮其了一股“走下神坛”的旋风,近代的伟人纷纷走下了自己的神坛与圣坛,民族失去可以了瞻视的马首,人民丧失了固有的信念。从某一方面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凡人事的功过是非,总是要经历百千年的沉淀才可以看得清楚的。贸然把心灵的主宰交付今人近人,未为明知之举。然而这股旋风刮散了今人,逐渐又向古人刮去,各种翻案文章此起彼伏。在戏曲舞台上,这个矛头便指向了最神圣的人物——关羽。
  近代戏曲舞台上是缺乏儒者形象的,一方面是朝廷的禁令,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起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缺乏担荷起这类人物的力量与再现其精神的表现力。戏曲中最庄严的人物,恐怕莫过于关羽了,甚至较之历代帝王皆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当关羽出场,武场便极尽其烘托之能事,加上左右关平周仓这一美一丑的映衬,宛如天神下降一般(即使是比较拙劣的演员,从这种固定的程式与形象中,我也能得到这种体验)。——舞台上的大将那个有他这样的待遇呢,(吕布、赵云、张飞、黄忠、马超,这些武艺与关羽相当的人都没有这种专为陪衬而设的副将的,有个马童便很高的待遇了)?据说旧时舞台上关羽是不与人交锋的,只是举一举青龙偃月,对手便败北而走。近代虽然有所增益,依然没有火暴的开打(有些《古城会》斩蔡阳的表演我简直厌恶之极,杀个破老头也用吹胡子瞪眼的。我觉得关羽三天不吃饭也应该一刀结果了他——《珠帘寨》唱的多干脆,那才是大众心目中的关羽!)。他的演唱,甚至要比王帽还要堂皇肃穆。然而关羽半人半神的形象(圣像)却逐渐被私人化,更多的是暴露做为人的关羽的弱点,如骄傲刚愎等等。甚至近来剧作家特别爱在关羽和貂禅的身上捕风捉影,总要弄出点事来才算圆满。记得好久以前有一期九州戏苑里播放了徽剧《情义千秋》的片段,大概是《斩貂》的改编,说关貂如何情投意合,但是关羽要去寻兄,不能带貂禅同行,貂遂为之歌舞诀别,乘其不意拔剑自刎,完全是《霸王别姬》的翻版,真真拙劣不堪!第一,《别姬》是史实,完全是吻合人物性格;而关貂之事纯属子虚,且违反人物一贯性格。第二,《别姬》表现的是英雄末路,令人叹惋;关貂表现的却是英雄气短,令人郁闷。而况且霸王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是不能与关羽相提并论的。
  每当关羽出场时,我感觉到舞台上呈现的不是某个历史人物(不能用《三国志》的关羽来衡量),不是某个艺术形象(不能用其他舞台艺术形象来衡量),而是一团形象化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精神的建立,是要经历成百上千年的选择与积淀的;然而要打破他,也许只需要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就足够了。
  —————————————————————
  三国毁于关羽
  初看《三国演义》时,书中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忠臣和奸臣。关羽是好人与忠臣的完美典型,而曹操则是坏人和奸臣的集中代表。黑白分明的幼稚,抵挡不住岁月的磨砺。再读《三国》,对这两个人的印象差不多完全颠倒了过来。
  且不说曹操,只说关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人的快感,远远不能抵补大意失荆州给人的痛感。由于降曹,桃园兄弟之义令人生疑;而由于辱吴,他成了孙刘联盟的一个分裂因素,则可以肯定。
  有人说,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而是关羽。作为本集团的中坚力量,反而比敌对集团的中坚力量,比自己的死对头更可怕,这很耐人寻味。
  诸葛亮怕关羽什么?是怕他身在汉营心在曹?证据不足。他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但据此认为他卖国通敌,恐怕不妥。是怕他武艺不精,不能在两军阵前斩将夺旗?也不是。他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是怕他轻举妄动,不堪军国大任?还不是。不能谋而后动,并不是他的主要缺点。
  到底怕他什么?怕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怕他使自己的隆中对毁于一旦。怕他终究会成一块暗礁,撞沉联吴抗曹的联合舰队。而联吴抗曹,则使诸葛亮三国鼎立的根本大计。此计不成,蜀国难保,诸葛孔明的殷殷心血将付诸东流。
  说到底,是怕他搞不好与东吴的关系。荆州与东吴接壤,又是一块“借”而未还的有争议的地方。作为这个地方的边将守臣,最难处理的是保住荆州与维护孙刘联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策是既不伤害吴蜀联盟,又长“借”荆州还。这正是诸葛亮处理这个难题的一贯方针。
  但诸葛亮害怕关羽不能贯彻这个方针。
  他深知关羽其人,识小义而未必明大义,尽小忠而可能害大忠,逞小勇而未能奋大勇。
  关羽浓厚桃园之义,却淡薄天下大义。否则,他不会再三阻挠刘备三顾茅庐,也不会刁难诸葛亮初行军令。他只知道诸葛避见乃兄,使三兄弟失了面子,不知道乃兄如果见不到诸葛,会失去争夺天下的机会,会在瓜分国土的军事竞赛中被淘汰出局,连最后一勺残山剩水也得不到。
  马超不懂规矩,口称玄德,而不称陛下。关羽和张飞都很恼怒。但两人要出的招数却不相同。关羽要处死马超,张飞则要作个样子给马超看。第二天上朝,马超不见关张二人在班,正自纳罕,一抬头,看见二公正站在蜀帝身后,垂手而立,甚是恭敬。马超深自惭愧,从此对玄德再不敢失礼。
  可见,张飞识大体而关羽执小义。张飞比关公更懂得,得人和,是刘备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的最大资本。如果因失礼而失人,刘备就会失去这个资本。况且蜀国偏居一隅,人才凋零,得失一员身经百战的虎将,关系军国大计。易张飞,刘备得义得计得人和;如果依关羽,刘备则可能失义失计失人和。
  关羽降曹,曹操善待于他,此“义”(其实是计)不忘,故有华容放曹之举。联吴抗曹,对关羽来说,似乎是联疏(吴)抗亲(曹),此义(国家大义)不记,故有拒亲辱吴之举。
  这正是诸葛亮最怕的。
  怕关公守荆州,荆州与孙刘联盟不可兼得,却可能俱失。
  既如此,换个人守荆州行不行?不行。荆州重地,非至亲之人,非文武双全之臣不能守。刘备至亲之人唯关张,关张之中,文武兼备是关公。
  诸葛亮怎能不怕?在刘备看来,非关公不能守荆州;而在诸葛亮看来,关公最不能守荆州。但疏不间亲,此话怎好对刘备直说。
  为了让关公心悦诚服地执行他亲手制订的联吴抗曹之基本路线,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他智算华容,阳算曹操,阴算关公。他料定关公的“曹操情结”不解,不能真心联吴抗曹。所以,故意给关公一个放走曹操的机会,同时又要他立下军令状。
  起目的有四:一是刹刹他的傲气,赢了他的脑袋,又还给他,是要折服他的心;二是抓抓他的把柄,提醒他注意,他有历史问题,他的历史不清白,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不让他执行重要军事任务,如果放走曹操,则又有了现行问题;三是解除他的“曹操情结”,放曹操一条生路,足以报答曹操所给他的一切,此后抗曹不会背不义的名声;四是小以大义,让他体会守小义(报曹)而损大义(误国)的真实后果。
  尽管诸葛费尽心机,但关公有他自己的行为逻辑。逻辑的结果是腹背受敌:腹受国家之敌曹军,背受自己创造的敌人吴军。结局是丧师失地,败走麦城,穷途末路,军没身死。
  这就造成了刘备的大不幸,逼着他面对自己一生最困难的选择:要顾孙刘联盟的大局,就不能为关羽报仇,不报仇,结义誓言(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便不能遵守,便会失去自己的立身之本——人和;要报仇,就要伤害自己的立国之本——孙刘联盟。也许比较好的选择是做做样子的报仇。
  刘备一生,也是个好演员,而且是个相当本色的演员,其主要演技是哭。痛哭了几场,便决定为义弟报仇。也许开始是演戏,但开场的精彩误了他。连胜过几战之后,真的进入了角色,以为甩掉军师这根拐杖,也能顺水推舟地灭了吴国。
  结果自然是自误误国。
  有了诸葛,才有联吴抗曹;有了孙刘联盟,才有赤壁之胜,才有吴国转危为安,蜀国从无到有,才有三国鼎立之势。
  因为关公,才有荆州之失;有荆州之失义弟之死,才有猇亭之败,才有蜀国伤筋动骨大流血,从此一蹶不振。
  有诸葛,才有三国,所以说三国成于诸葛;因关公,盟友相攻,蜀国败亡,所以说三国毁于关羽。
  ———————————————————————————
  万世虚名骂关羽
  作者:飞天工作室
  一部《三国演义》教了很多人,也害了很多人,明明是小说,很多人偏偏不把它当小说读,而是当历史读。KOEI的《三国志》系列,虽然标榜为“志”,其实基本还是以演义为蓝本,这从人物参数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日本“龙”曾经做过一本《三国正史》,那才是真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可惜历史和历史游戏完全是两码事,一板一眼照正史来,读《三国志》就行了,玩什么游戏啊?所以那款东东的游戏性真是一级……一级的次呦。
  还是让我们在游戏外,利用文字来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吧。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就必须去读陈寿的《三国志》,再配合以裴松之搜集各地逸文为之做的疏,以及《后汉书》和《晋书》这两部正史的部分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民间文学一直到小说《三国演义》,对历史上的人物做了很大幅度的加工和修改,使得部分英雄变恶贼、恶贼变贤臣,庸人化天才、天才化白痴。将演义和正史对照来读,真能吓你一大跟头。那么,咱们首先把高高在上,受到中国人很长时间当无所不能的神来膜拜,当仁智忠义的英雄来崇敬的关老二,洗干净他身上的油彩,好好来嘲笑一番。
  渔阳三挝,裸衣骂关
  一挝鼓,骂一声,关羽你个匹夫。
  大草包,享盛名,象首牲摆了猪。
  且待我,裸衣骂,把尔臭史托出。
  尔本是,一流氓,杀了人避在远途。
  走到那,涿郡时,遇着了刘先主。
  恩义结,如兄弟,起兵保那皇图。
  汜水关,斩华雄,名传了千古。
  其实是,孙文台,他打的此虎。
  虎牢关,战吕布,弟兄们奋武。
  也都是,说书的,无事里生糊涂。
  你只是,一弓手,没多少功夫。
  酿两天,存三日,充什么陈醋!
  二挝鼓,骂两声,关羽你个土狗。
  忠不忠,义不义,说什么汉寿!
  等玄德,镇徐州,你做了留守。
  与曹合,击吕布,求一个美娇羞。
  秦宜禄,有好妻,请赐了咱有。
  曹丞相,不应允,就记恶在心头。
  曹刘恶,起兵来,皇叔就遁走。
  提起那,桃园义,你心底就无有。
  约土山,降了曹,保住了汝首。
  说什么,为救嫂,是说书人胡诌。
  白马坡,立大功,还有那延津口。
  史书上,记得清,你不过插一手。
  便算是,民间言,仗马快斩了敌头。
  刺颜良,赤兔功,尔不过一草寇。
  为玄德,欲招呼,可怜了文丑。
  绕水行,被赶上,一刀劈在脑后。
  全无仁,更无德,千古也蒙羞。
  不仰天,不体地,白读了《春秋》!
  过五关,斩六将,兜圈子乱走。
  全都是,无影事,把热心凉透!
  三挝鼓,骂三声,关羽你个软蛋。
  智不智,勇不勇,白吃的干饭!
  烧赤壁,遁华容,你在哪厢观看?
  念旧恩,纵放曹,虚无事成美谈。
  镇荆州,破联盟,搞遭了局面。
  说什么,虎的女,不照镜子看看。
  甘兴霸,隔江望,你不敢下滩。
  关羽濑,这个名,笑到人肝儿颤。
  鲁子敬,单刀会,吓得尔腿软。
  割两郡,给东吴,才誊出手北战。
  围樊城,攻不下,伯宁是好汉。
  淹七军,天作恶,凭甚把功劳算?
  刮骨疗,是胡扯,且饮酒做笑谭。
  中了箭,动不得,那才是真案。
  徐公明,不念私,呼大兄多凄惨。
  兵直入,破连营,大军早溃散。
  白衣渡,断了后,逃得多混乱。
  荆州士,多离心,竟让人家书传。
  守无门,走无路,被吴把头砍。
  这样将,有何能,谁说会谋算?
  尔头颅,传千里,有什么喜欢。
  杀一个,鲁莽将,孙权也笨蛋。
  骂毕了,尔一生,哭世人无眼。
  今的人,读小说,把史实来错乱!
  仿弥正平裸衣击鼓骂曹的文体,先痛骂一番关羽,相信读过正史的读者,一定已经拍案称快了——没读过也不要紧,等我慢慢解来。
  首先,不能不承认,关羽的武力应该是很高的,当时所谓“万人敌”是也。考据汉代还没有长柄刀,所以青龙偃月那种东西,应该是后世的瞎编乱造。关羽使用的武器,大概出不了长矛、马槊、汉戟,或者是短柄环首刀。但是,武力高并不象演义中所描绘的,对战争胜负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演义中往往是两阵对开,各出一将单挑,赢方挥旗掩杀,先胜一阵。稍微懂点军事的朋友,都知道这完全是胡扯八咧。
  演义中几乎每仗必有单挑,而《三国志》上所记载的可以确定的单挑,总数目也不过三五回,还基本上都是和参与者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分不开的。将领凭借较量个人武力来推动战斗的胜利,这是野蛮时代的战争方式。而中国自从车战退离了历史舞台,孙武、吴起等军事家开始驱动步兵方阵,通过诡道来夺取胜利以后,单挑的旧俗就已经只存在部分莽夫的意识中了。
  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将领个人的好武力,在战场上只可能起到两种作用:一,是率先冲入敌阵,砍翻大纛几面,夺槊数条,以振奋本军的士气;二,是训练并统领一支禁卫部队,来保护主君家族或者指挥中心——典韦、许褚,以及长坂坡救阿斗以前的赵云,就都是做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其实关羽也是这类人物,当保镖没说的,够勇,可是当大将就完全不行。如果按照正史来设计关羽的数值,就大致应该是:武力九十几,统率五十几,政治五十几,智谋五十几,忠义八十几,魅力六十几。
  关羽和张飞都是从起兵就跟着刘备的心腹将领,“恩若兄弟”——注意,仅仅是“若”,史书上也并没有桃园结义这种浪漫主义故事的记载。正史上在关羽传记中第一次提到的大事,是刘备和曹操合力围吕布于下邳前后发生的。可以说,在这以前,关羽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可资记录。什么“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全都是没影的事儿。华雄,史书上记载是被孙坚在阳人聚干掉的。而著名的不公平对战(三挑一)现场虎牢关,在今天的河南荥阳西汜水镇,汉代叫虎牢,唐代改名汜水关(想必演义中的华雄,是时空错乱跑到唐朝去才被斩杀的,哈哈)。在历史上,虽然诸侯合兵讨董,但除去孙坚、曹操、王匡等几部人马还进攻过几回外,大多在河南周围屯兵观望,根本不可能合力在虎牢关前与董卓军恶战。何况,就算按照演义来讲,三打一才赶跑了吕布,不知道有什么可炫耀的?
  拉回来说,刘备和曹操合力围吕布于下邳的时候,关羽曾经向曹操请求一件事情。什么事呢?原来吕布麾下将领秦宜禄的老婆长得非常美貌,先前刘备和吕布一主一客共居徐州时,关羽想必是见过这位美妇人,垂涎不已,所以趁此机会,向曹操请求,城破以后,把这个妇人赏了给他。曹操一口答应。可是关羽缺个心眼,没看出来曹操也是好色之徒,他不该请求了一遍又一遍,三番两次请曹操不要忘了承诺。这一来,曹操起了疑心:“这个妇人果真如此漂亮吗?”于是,下邳城破以后,曹操命令捉了秦宜禄的老婆先送来让他自己瞧瞧,这一瞧不打紧,曹操立刻就心旌摇摇,全部忘记了对关羽的承诺,把这妇人自己留下了——直恨得关羽牙痒痒的。
  说句题外话,这位二婚妇人还给曹操带来个拖油瓶儿子,就是后来的魏国骁骑将军秦郎。此人演义中露过一面,在司马懿麾下为将,被诸葛亮识破司马懿诈降之计,将计就计,前来接应的秦朗死于乱军之中。其实历史上的秦朗,一度征讨过来犯的鲜卑,又和燕王曹宇等共同执政,在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前,可谓是魏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
  回过头来再说关羽。刘备逃出许昌,袭杀车胄,再占徐州,派关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职务。不久,曹操大军来攻,刘备败走,关羽则被擒了。这里没有什么屯土山约三事,什么忠义护嫂的感人事迹,史书上很简单的一句话——“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是不是关羽贪生怕死,自己降了,谁也不知道。
  曹操待关羽不错,还给他请了个汉寿亭侯的爵位。演义中说,曹操把寿亭侯的印信送给关羽,关羽看了不高兴,非要在前面添上一个“汉”字,以表示“降汉不降曹”。这就是小说家的想当然了。所谓亭侯,是汉代列侯的一种,上面还有乡侯和县侯,就是把一县、一乡或者一亭(低级行政单位)作为某侯爵的食邑(部分税收归此侯)。比如吕布封温侯,温县在司隶河内郡;蜀国马忠封博阳亭侯,博阳在豫州汝南郡。注意,诸葛亮是武乡侯,武乡是县,在徐州琅琊郡,所以他是县侯不是乡侯。汉寿是荆州武陵郡的一个亭名,所以应该是汉寿·亭侯,而不是汉·寿亭侯。
  再往后,就是千古传扬的“斩颜良,诛文丑”了。《魏书》中记载:“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这时候,荀攸献计,先假装渡河之后袁军后路,吸引袁军西进,然后精兵奇袭白马。颜良果然中计,仓促应战,曹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没有说谁杀的颜良。《蜀书》中倒是坐实了关羽的这一功劳:“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此仗胜利,全靠荀攸的献计和曹操的决断,而关羽不过执行者之一,仗着武艺高强,取得敌将首级而已,这只能说关羽的是骁将,却根本无法证明他是大将之才。 接着,战场转移到了延津南。曹操解鞍下马以骄敌,抛弃辎重以诱敌,“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根本没提有关羽的功劳。按照《蜀书》中的记载,关羽是在斩了颜良以后,就立刻逃归刘备的。
  就算从演义来看,斩颜良是仗着马快,出其不意,刺颜良于马下(注意,演义照抄了史书上的一个“刺”字,似乎关羽自己也没料到赤兔跑得那么快,还来不及举刀,只好用刀头来刺了),诛文丑也是马快,文丑准备不及,只好绕河而走,结果被赶上,“脑后一刀”。这样看起来,关羽全是靠的偷袭,要说真有功劳,也是赤兔马的功劳,他不过到地方了挥挥兵器,简单就赢,算哪门子好汉?
  再下来,是“过五关,斩六将”,先不提这六位所谓的曹营名将,基本上全是架空人物,天晓得什么角色(就象演义中的长坂坡救阿斗,说赵云杀死曹营名将多少多少名,结果没有几个以前露过一面,也不知道曹营哪来这么多名将),这五关的地理位置,就编得莫名其妙。关羽从许都出来,第一站是东岭关,在汉代的地图上查来查去,完全找不到,八成是个虚构的地名。第二站是洛阳,洛阳在许都西北数百里处,不知道关羽要到河北的袁绍阵营中去找刘备,干嘛先往西走?第三站汜水关,也是就唐代的虎牢关,在洛阳东南——他又走回来了。第四站荥阳,就在汜水边上;最后一站黄河渡口,黄河渡口多了,谁知道是哪一个。总之,关羽不着急去找刘备,反而先往西北方去游览了一番,杀了几个无名下将,然后回来炫耀说我这一路走得多么多么辛苦……
  史书上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这一段,按常理揣度,也当然完全不可能,除非——关羽真的是天字第一号路痴。
  关羽从曹营逃归刘备,是在建安五年(200年),而当他再次在历史中露面,则要到八年后的曹军南征。《三国志》上记载:“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其后曹操在赤壁战败,退回北方,“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关于赤壁之战,《魏书》和《吴书》中的记载绝然不同。《魏书》说:“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而《吴书》却说:“(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但不管是哪种说法,所谓的赤壁之战都没有演义中那样重要和辉煌。而关羽在此战中的作用,史书上也没有丝毫记载。演义中为了体现关羽的义气,还虚构了“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感人情节。有关这段小说的背景,可以参考裴疏引《山阳公载记》所说的:“(曹)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所以啊,曹操可能是逃得很惨,可是刘备根本没有在他归路上设伏,只是马后炮放了几把无用的火而已,关羽义释曹操完全是演义的虚构。
  此后,“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刘备拿下益州,感觉这地方不错,就呆住不走了,把荆州军政两方面都交给了关羽。为什么?因为关羽是他老哥们,可以保证忠诚度。
  刘备在益州收了马超,因为关羽从来没有见过马超,就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马超什么人啊?他本事怎么样?诸葛亮知道关羽这家伙比较骄傲,就哄哄他,说马超文武全才,当世豪杰,足可以和张飞并列,不过当然啦,“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没有关将军你厉害啊。因为关羽“美须髯”,也就是说胡子非常漂亮,所以诸葛亮尊称他一个“髯”字。关羽看了信,这个高兴啊,拿了去到处给人显摆——整个儿一个被捧得飘飘然的大老冒!
  这里讲一句题外话,所谓的“五虎上将”,也是演义的虚构。虽然关、张、马、黄、赵五人在史书上并列一传,但是赵云长时间担任刘备的亲卫队长,资格和升官速度比其他四人差得太多,要在那四个死了以后,才慢慢爬上去的。
  然后,就是关羽最辉煌的北伐了。演义上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统帅七军往援,结果被关羽水淹七军,杀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没有办法,甚至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锋,最后接受了司马懿等人的建议,偷偷和孙权联合,偷袭荆州,同时再派徐晃正面攻击关羽。关羽腹背受敌,这才大败,凄凄惶惶逃走麦城,被孙权逮住砍了脑袋。
  这么一看,似乎关羽真的很强,所以败亡,全属天意,非战之过也。但真实的历史,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威震华夏”这四个字,是史书上的原文,但仅靠这四个字,却并不能说明老关他肯定很拽。威震华夏是形势所及,导致这种形势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关羽的功劳。
  当时是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从益州北进,图谋汉中,虽然被曹洪斩杀了吴兰等将,但是刘备主力并未损失。于是曹操西去长安,准备展开和刘备的恶战。而为配合刘备进兵,并趁曹操战略重点西移,南线空虚,关羽以荆州主力北伐,攻击镇守樊城的曹仁。当时,关羽撒开无数间谍北去,煽动荆、兖等地豪强造反。十月,宛城守将侯音造反,扣押太守,响应关羽。第二年正月,“(曹)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
  曹仁的兵力不如关羽,但凭借樊城等据点,一直和关羽对峙了大半年。五月,曹操结束汉中战事,回归长安——这仗打得实在窝囊,大将夏侯渊都战死在走马谷(一说定军山),曹操好不容易把残兵领了出来,还来不及喘口气,就于七月派于禁、庞德统兵数万,南下增援曹仁。
  接着,关羽水淹七军。史书上只说:“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根本没有提到关羽如何利用天候破敌,而完全是因为偶然的天灾,于禁仓促来援的北方兵马缺乏船只,而关羽带的荆州兵当然既多战船,又善水战,于是一战擒禁。要据此就说关羽如何能带兵打仗,恐怕不大站得住脚。
  于禁全军覆没,整整三万人被关羽俘获,樊城附近的战局对曹军非常不利。“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也就是说,洪水距离城墙头只有几块木板的厚度了,可实在危险。然而更危险的是,“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曹仁看情况不好,就想突围撤退,但是参谋满宠劝他说,你要是一跑,北部荆州咱们就全丢了啊!曹仁一听不错,当下“激励将士,示以必死”,咬牙苦守。
  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想到了迁都,关羽似乎真的“威震华夏”。但是实际上,曹操自十五年前攻下袁氏的大本营邺城以后,就懒得再回许都看汉献帝的苦瓜脸孔了,一直以邺为居所,每战必以儿子(或曹丕或曹植)留守,战后则归。建安十五年(210年),也就是曹操以邺城作为新大本营的第六年,更在邺大起铜雀台。总之,曹家的统治中心实在邺而不在许。关羽围了樊城,曹丞相一烦,想把那个名义上的天子之都废掉,全挪到邺来,这其实算屁大的事啊。而且那也不过就是一闪念,司马懿等一劝,立刻做罢,压根儿就没真这么计划过。结果就被后人抓住小辫子,遂成关羽之名。因此有人如此评论道:关羽生平顶峰“威震华夏”之时,也不过只是掀起了曹丞相袍袖的一个小角罢了。
  不过于禁的失败,直接刺激了一个人,那就是孙权。孙权和刘备在合兵破曹操于赤壁以后,围绕着荆州问题就一直在内斗不休。刘备一开始说借取荆州,等夺了益州就归还,可是进了成都以后却又反悔,说:“我正在图谋凉州,等拿了凉州,就把整个荆州还给你。”孙权心说,这种空头许诺到哪天才能到头哇,于是派遣官吏接收荆州南部三郡(长沙、零陵、桂阳),想造成既成事实。关羽听说此事,老实不客气,全部给你赶跑。孙权大怒,提兵两万前来火拼,派鲁肃在巴丘牵制关羽,而吕蒙等人飞速夺取了三郡。刘备现在实力强了,腰杆也硬了,也马上亲自东来增援关羽。赶巧这时候曹操收了汉中,消息传到四川,成都百姓一夜三惊,人心惶惶。刘备没办法,只好提出和谈,决定让孙权吐出零陵,而他把长沙、江夏、桂阳三郡还给东吴,这才抽出身来西抗曹操。
  在这些争斗过程中,《吴书》上记载了两件事情,牵涉到关羽。一件是大家都熟悉的“单刀会”,元朝大戏剧家关汉卿还创作了同名杂剧,把关羽写得这个威风。但是史书上记载的这场会议过程,却和演义、戏曲中完全不同。
  故事就发生在刘备前来增援关羽,准备和孙权决斗的前后。鲁肃一直是孙刘联合抗曹的竭力主张者,实在怕事情闹大了不好收拾,于是邀请关羽前来谈判。双方商量定了,兵马都驻扎在百步以外,而谈判双方代表只准各带一把单刀--所以叫“单刀会”。会上,鲁肃侃侃而谈,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关羽给说得哑口无言,唯唯而退。不久,刘备就割了三郡给东吴--虽然这不是鲁肃的功劳,而是曹操杀入汉中,威胁刘备后背的功劳,但是谈判双方的气势高下,比起演义来可完全是左右颠倒啊。
  另一个故事,和一个地名有关,名叫“关羽濑”--光听这名字,似乎是蕴含着一段关羽的英雄事迹,可其实完全相反。也是在上文提到过的时候,当时甘宁跟着鲁肃镇守资水南岸的益阳,所部亲兵不过三百,而关羽有兵三万,挑了五千精锐,往资水上游的某处浅濑驻扎,准备渡江。鲁肃召集众将商议,甘宁拍着胸脯说:“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亥欠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意思是说,再给他多加五百人前去迎敌,他保证关羽听到他咳嗽声,就打死也不敢下水,否则肯定被他擒获。鲁肃点头,多给了他一千兵。果然甘宁一过去,关羽就不敢动了。因此以后就称此处为“关羽濑”,甘宁也因此被孙权拜为西陵太守。
  话再拉回来,此次关羽打了大胜仗,孙权感到很大的压力,他一方面故意叫吕蒙装病以麻痹关羽,另方面却写信给曹操,请求讨伐关羽。曹操大喜,他正想让孙刘两家对打,自己好渔翁得利,于是把孙权的信送给曹仁,让他用弩射给关羽。而关羽这个白痴,既没有因此提高警惕,也不改变态度,好好地抚慰盟友,反而更加用力刺激孙权。他俘虏了于禁的三万人,借口食物缺乏,强抢孙权屯在湘关的米粮。于是孙权下了决心:这样的狗东西,我不打你,怎么对得起天地良心呢!
  正好这个时候,曹操的第二拨援兵也到了,那是刚从汉中撤出来的徐晃,所统率的一些新兵。关羽已经包围半塌的樊城一个月了,一点进展也没有,闹到师老兵疲,他曾经和徐晃是好朋友,还想套交情,口呼“大哥”,被徐晃大骂一顿。徐晃趁机装出截其后路之态,吓得关羽烧掉军营,向后退却,在围头、四冢等地扎下新营。徐晃趁胜收复了偃城。接着,徐晃又假装进攻围头,但却偷袭四冢。关羽一看不妙,匆忙亲率五千兵来救,被打得大败,退入营中,想用鹿砦重垒抵挡敌军,却被徐晃趁胜破其鹿砦十重,荆州军跳入沔水而死的,被斩获的,数量惊人。后来曹操仔细倾听了战况报告,夸奖徐晃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这就是“长驱直入”这个成语的来源。
  关羽被打得这样惨兮兮了,还不肯走,想找机会翻本。可就在这个时候,吕蒙白衣渡江,占领江陵,断了他的后路(谁叫他派和自己有矛盾的糜芳、傅士仁守备后方战略要地,真是找死!)。关羽急忙后退,虽然好在曹仁、徐晃没有追击,他自己却又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吕蒙善待荆州兵家属,并且允许关羽派来的使者“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者回去把信给大家一散发,士兵一看“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比关羽管荆州的时候待遇还好,立刻就丧失了斗志,纷纷跑散。从来好的统帅要在掌握军心,别说敌占区送来的信件,就算敌占区传来的任何一点不利消息,也必须封锁起来,以免影响士气。关羽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他不完蛋才怪哪!
  以后就简单啦,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军团团包围。他假装表示准备投降,而趁黑夜偷偷逃走,被识破而遭擒,最终让孙权砍了脑袋。我想孙权在砍下这颗长髯头颅的时候,一定在心里遗憾——不是遗憾关羽竟不肯降,而是遗憾原来和我对敌的是这样一个草包,早知道不用慎着了,早就可以做了他,取下荆州!
  这就是历史上的关羽,和演义中的形象可谓大相径庭。关羽的形象完全是千年以后,被市井百姓宣扬一个“义”字,和封建统治者宣扬一个“忠”字,逐渐捧起来的。其实关羽也许是位壮士,也许是个好哥儿们,却绝对不是大将之才,甚至在军事上接近草包一个。刘备手下的几员将领,和一般从演义中得出的印象不同,其实无脑莽夫不是张飞,而是关羽啊!
  让咱们用河南关岳庙中一副评关羽的对联来收束这个话题吧——
  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侯功不忝;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