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武松连夜赶路,五更十分到了阳谷地界。
  一块白底红字“欢迎你到阳谷来”的招牌性横幅映入武松的眼帘。
  天蒙蒙亮,横幅下已挤满了人。
  虎背熊腰,头围一圈白色丝带,身着紧身白衫,下穿白色七分裤,脚蹬人字形木拖鞋,在黑夜中行走,却是全白打扮,这等张扬的个性,不是武松是谁?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一个巨大的问号在武松脑中升起,是不是有什么无妄之灾?
  四周无人,欢迎的肯定是自己,但这还不到清河呀,没有愚人节这种节日吧,阳谷人有没有搞错,是不是每个来阳谷的人都会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武松的目光再一次移到了那横幅上。
  横幅不假,写上那样一句话,为的是给游人宾至如归的感觉,心情好,多花点钱,促进消费,拉动阳谷经济增长,但数千人自发结队其中更有美女无数的欢迎阵容岂是随便哪个人都会碰到?
  这阵势分明是迎接英雄归来。该现象要归结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浓厚民族主义情结,阳谷人、清河人,都是河南人,武松勇斗柴进,不畏豪强,就是为河南人争光。当然,如果武松斗的是金人辽人西夏人这样的外来少数民族,则河北人也会一起呐喊助威,另当别论。
  武松以武扬名,威慑力强,阳谷要聘请武松当都头。
  武松的想法,有着深刻的洞察,自古官商一家,当了官就可以做无本的买卖,都头虽小,也是从政的,听说政客都是狡猾的,回过头看,自己天真无邪太老实,正好学习学习。
  新官上任好放火,武松的“三狠”就职演讲,煽情程度,也是非比寻常。
  “要狠抓贪官污吏,要狠抓官员作风,要狠抓恐怖分子。乡亲们,官民是有着鱼水情的,休戚与共,唇齿相依,松是什么人大家不是不知道啊,看看我的外貌,正气都长在了脸上,别惊讶,那是天赋异禀,以后就叫我武青天好了,看得起的叫我小武也行嘛。”
  是夜,武松收红包无数。
  民众奔走相告,来了个为民做主的好都头。
  武松欣然接受良好口碑,心里却暗笑:不是我没有提醒你们,我是“无青天”,刁民无知,不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光明的到来,恰恰是暗无天日的开始。
  紫石街是阳谷县城的风味小吃一条街。
  从夏到宋,改了若干次朝换了若干次代,每一次改朝换代,除了那些王侯将相及想成为王侯将相的人,剩下的就只是逃命。逃命是平民的天职,逃得多了,也就成了习惯。从甲地逃到乙地,从乙地逃到丙地。民以食为天,在一代又一代的逃亡过程中,大家相互探讨吃的方法,四处传播饮食文化,形成了几大菜系,阳谷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逃亡多经之地,因此在这里有着全国各地风味小吃本也正常,不正常的是在紫石街上只有一家炊饼店。
  “武大郎”炊饼店。
  商场如战场,竞争无处不在,“武大郎”炊饼店却没有竞争对手。为什么没有第二家?没有意义,有人试过。也许你会以为是由于“武大郎”很出名或者店主手艺很好,“武大郎”委实很出名,那是个虚拟人物,像“二郎神”一样,是传说中给玉帝做面食的食神。至于手艺,手艺好却由于经营不当破产的店早就屡见不鲜,做生意不能只靠专业本身,如同干仗不能只靠武艺。
  阳谷县里,“武大郎”已是一个深入人心的饮食品牌,甚至是一种生活理念。“今天你武大郎了吗?”这句话在阳谷平民中很是流行,其火爆的程度可想而知。
  光顾炊饼店,并非吃炊饼。
  不要惊讶,就如同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食客之意不在炊饼,而在店主潘金莲身上。
  食色性也,秀色可餐。在清晨,走进“武大郎”炊饼店,点一份玉米粥外加松软包嫩的炊饼,无疑能使人暂时性地跳出紧张的生活节奏,身心皆得到极大愉悦。一天之计在于晨,谁不想放松放松心情,让美好的生活从这一刻开始。
  “武大郎”炊饼到底是在紫石街上,那里是贫民的乐土,是以虽然潘金莲长得极美,有“炊饼西施”之美名,竟没被一个有资格在阳谷县城飞扬跋扈的人发现。
  这当中,当然包括武松。
  事物往往在突变中求得发展,有些人,有些事,会违背常理。
  那个时候,官与民之间好像有隔离层,所以,搞不清楚的人还以为武松三天两头往紫石街跑是体察民情,交口称赞。
  为什么要去紫石街,武松自己也不清楚,仿佛是那里有种东西能与自己的内心发生共鸣,但始终又没有碰到。那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可以称之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