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三点导读(一)

作者:吴文潮 朱 瑾




  美点赏析
  
  不论处于任何时代,人们都有着对英雄的渴望和认同。英雄的一举一动,留给人们的永远是正义和高尚。读了秦德龙的小小说,我感慨万千,既为他的巧妙构思而称好,又为他关注现实、关注英雄而叫绝。作品耐人寻味,可读性和教育性极强。
  小说的题材是见义勇为,但作者没有老调重弹,突出见义勇为的义举,而是另辟蹊径设置了两个“英雄“人物——杨孩和刘孩,着眼于对英雄的探讨理解,让人们对英雄的认识陷入两难境地。虽仅仅是一篇小小说,但作者的思想已深入到人性的深层,解剖了人们对英雄的理解:英雄到底是以牺牲为代价换来人们崇高的敬意呢,还是在保全自我性命的同时也成全他人呢?杨孩为救人牺牲了,他在小学生和其他人心中是高大的。刘孩救了人但还活着,就不会被看得高大,即便被救小孩“很想把刘孩写得高大一些”,“但写出来的高大形象却是杨孩,刘孩只被略带了几笔”。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我还活着”。谁是真英雄?杨孩?刘孩?可能都是真英雄,“谁是真英雄”是两种观念的碰撞而击出的问题焦点。刘孩有对生命敬畏的意识,也正是作品中体现出的一种人文关怀。刘孩身上集中体现了这种意识。在杨孩跳水时,他知道水深知道杨孩不会游泳“想喊住杨孩,可已经来不及了”。杨孩死了,“刘孩望着杨孩的尸体,失声痛哭”。他的痛哭正是对生命逝去的悲痛和惋惜,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当刘孩问长大后的小学生“如果现在有个儿童落水了,而你又不会游泳,你会不会救他?”中学生说“会”时,刘孩一方面为英雄行为在他身上产生的示范效应而欣慰,感慨地说:“杨哥没有白白为你牺牲”,但同时又接着说“我还是不赞成你往水里跳,因为你不会游泳”。
  在这里,作品形成了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碰撞的两难情绪。从理性上,我们认同活着的英雄;从感性上,我们又崇敬死去的英雄。我们一方面希望所有的牺牲能够“值得”,但是评价一种行为的精神价值又不可能完全像经济学一样,变成精明的计较和计算。杨孩虽然没有成功地救人,但谁能否认他的英雄行为所产生的精神感召力呢?而这正是作品所形成的特殊的审美效果。文学作品不是论文,也不是讨论,更不是科学说明和论证,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和结论。它的目的就在传达一种情绪,形成一种特别的模糊,从而开启我们继续思索、品味的空间和余地。
  
  难点指津
  
  难点有二:其一,正确把握作品的复杂情绪是其中的难点。要注意从文中寻找这种“情绪”的裂缝,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理性的逻辑。不要片面地理解小小说,简单地把它当成对所谓传统英雄观的批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领悟文学作品和报告、论文等等应用文体的最大不同,也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性,存在着模糊的空间,这样的模糊正是感性的特点,如果你把一切都分析得清清楚楚,那就不是文学了。其二,平素常说,文学作品使用的是生动形象的有文彩的文学语言,而本文作者却用明白如话、淡似白开水的语言去表述情节,几乎不加修饰。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语言形式是由内容材料决定的。见义勇为的行为是神圣而伟大的,可爱杨孩的牺牲也是让人痛惜的,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更能凸现英雄可亲可敬的形象,如果用华丽的语言反而会让人感到情感的虚假和作者的不仁。总之,作者不落窠臼的构思和白描的语言,表现了作者体验生活的深厚功力和表现生活的灵活技能。
  
  考点训练
  
  1.谁是真英雄?你如何看待英雄?
  2.如何理解“可我还是不赞成你往水里跳,因为你不会游泳”这句话?
  3.你对见义勇为又该怎样理解?
  附:参考答案
  1、两个可能都是。时势造就英雄,时代需要真英雄。英雄的出现是义字当头,处事果断。可能是临危不惧,不计一切,献出了生命,保全了他人,正像杨孩;可能是为了减少牺牲,损失了他人利益,保全了自己,正像刘孩。对于牺牲的英雄我们为他的惊人壮举而鼓掌,对于活着的英雄我们也要为他英明做法而喝彩。
  2、这句话可看出刘孩的理性美,他不希望人们做无谓的牺牲。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