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从语文考试卷说起

作者:崔远航 高 虹




  
  崔远航,河南省2004年高考文科第四名,高考语文成绩140分,现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
  高:很多人都对语文很头疼,觉得好像不管自己怎么学都学不好语文,因而对语文没有兴趣,请问你很喜欢语文吗?
  崔:这要看是什么性质的语文。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家里的四大名著应该是在十岁时开始看的。一看就爱不释手,记得那时为了看书连一向喜欢的动画片都忘了,每次都被老妈从书堆里拎出来吃饭。后来,再大一点,开始喜欢唐诗宋词,古韵雅风。闲的时候也会填填词,做首七绝,说实话,小孩子一个,也不懂什么平仄,但只是喜欢那种感觉。我喜欢这种语文,它给我带来的是意韵,也可以称得上是熏陶。但是还有一种语文,就是平常考试时的字词句。坦诚地说,这种语文我并不喜欢,因为很枯燥。但这并不是说不重要,毕竟这是基础知识,如果在这方面不过关,那么你就更别想在其它方面有什么发展。因而,虽然不喜欢,但是还要认真对待。
  高:那么对待这些自己不喜欢,但是很有用,考试又要考的知识,你是怎样把它学好的呢?
  崔:这些知识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一直到高中,甚至以后还要在大学再学习。学这么长时间,不可避免会感到很无味。尤其在高三,时间很紧,但每天都要面对一堆方块字,然后辨别哪个写错了,哪个用错了,很头疼的。而且如果你用很大块的时间去学习,又感觉收效不大。所以我采用的是用零碎时间记忆的方法。老师那时候专门发了很多的资料,上面有什么常错的字词用法,成语辨析等等,然后我就拿很小的卡片把它们记下来,排队打饭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休息的时候看一看。这样不知不觉中就记了很多。而且我有一个改错本——高三考试很多了——把每次错的地方都记下来,以防下次再错。这样渐渐的,前面的字词部分几乎就不再错了。至于句子,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一句话,第一遍读的时候感觉没有问题,但读了两三遍后就觉得好像有错。结果一道题,本来让你挑出没有错的一个,却发现好像都有错,就很难做了。这时候就只好歇歇脑筋,做其它题,然后再返回头看这道题。
  高:看来学习字词也是很有技巧的。那么对于后面阅读理解部分,是否也同样有学习技巧呢?
  崔:这一部分由于是主观题,因而分数看起来不是很好拿,但我感觉,你可以拿一些以前的题来做,然后将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对比,看看思路有什么不同。而且我个人感觉,一般阅读题的答案,大部分都可以从原文章中找出,或者归纳出来。因而只要把文章读仔细些,多做些类似的题,就应该可以了。我说的是应试方法了。实际上对于一篇美文,你拿到后总会忍不住细读几遍,然后很有可能的事情是你的理解和出题人的理解并不一样。
  高:那么这时候怎么办?做题岂不是很难做对了?
  崔:当然了。所以,往往你就要抛弃自己的想法,努力揣测出题人的想法,这也是为了得到分数了。说实话,这么做的时候,总有几分忍痛割爱的感觉。但也没有办法了。
  高:那么最后一个大部分——作文,应该怎么“作”才能成“文”呢?
  崔:我觉得这次作文我还是蛮侥幸,老师应该给了一个不低的分数。记得有次模拟考试,满分60的作文,我才得了32分,刚及格吧。由于自己太出新了,竟然写了一个剧本交了上去。后来,才知道像《赤兔之死》那类文章不是一般人可以写出来的。像我这类人,不能说是因循守旧,但也要保险一些,写自己顺手拿手的文章类型。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写惯了议论性的散文,而这类文章在历来考试中平均分数也不低,算是一种比较好拿分的题材。那么在高三的时候,我就专门练习写这种类型的文章。在我看来,这类文章取胜之处在于文字的优美和说理的透彻,因而在平常看书时发现有好句子,感觉可以为我所用,就抄下来,每天背上几句,这样再写文章时,就不担心没有好句子用。同样在举例证时,一定要小心少用老例子。要是提起乐于助人,还说雷锋,提起鞠躬尽瘁,还是焦裕禄,判卷老师都会打呵欠。至于整篇文章的结构,说来有意思,高中老师曾说开头或者马上点题,或者就铺设大段排比,吸引眼球,然后下面行文,每一段都要有明确的论点,而且这些论点紧绕中心,这样才显得你思路清晰,说理严谨。不管怎样,都是写文章的一些技巧。
  高:高考也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你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什么评价呢?
  崔:重在积累,目的在应试。但毕竟语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人的一个标志,中华民族文化之粹尽在于此。因而学习语文,可以说是苦中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