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三点导读

作者:苏一鸣




  美点赏析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诗人,《民歌》是他采用民歌形式创作出来的诗歌,这首诗澎湃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情绪,而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情绪是化在奔腾的黄河、长江的浪涛之中的,是呼啸在你、我、他和一切中国人血脉之中的。诗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从黄河之涛、长江之浪和自己血脉的奔腾中,强烈地体验到了这种民族精神,因而歌之。一种源远流长、奔流不断的雄浑的江河之唱,也即是一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生存意识。在那百折不挠、坚毅执着的精神背后,有一种悲壮激越的情怀在诗篇中奔流、荡漾。在思想内容上,四段四层,逐层递进,给人喷吐宣泄之感。由黄河至长江,由我到你他;从青海到黄海,从高原到平原;风沙,鱼龙,醒梦,哭笑,早潮晚潮,A型O型,这一连串配套的词语仿佛呼之即来一般,由江河之歌到血脉之歌,于是构成了一组雄浑的民族精神大合唱,因而虽吟诵卒章,却依然袅袅之音不绝。在艺术形式上,本诗四段结构大致相同,诗人采用了最通常的民歌形式,在表现散文化口语化的同时,又获得新的格律形式,此诗可咏可唱,曾经被台岛歌者为之谱曲而传唱。
  不忘根不忘本,这是绝大部分台湾人民的心声,因此可以说本诗抒发的是民众之声。
  
  难点指津
  本诗难点之一在于诗题的理解,以“民歌”为题,它不仅仅指的在民间传唱的那种民歌,更深层的含义在于歌颂了浩浩荡荡的中华民族的声音。诗人虽身处台岛,几十年与大陆隔离,但他在诗中所咏唱的是自己耳边常常回响的黄河长江的涛声,自己身上永远流淌的炎黄子孙的血液。再者,从艺术手法的运用中来体会感悟诗歌的情感,这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语言浅白而含韵深厚是此诗的一大特色。全诗中运用的具体意象普通一般,黄河、长江、高原、平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所以会产生亲切自然之感。但这些意象所形成的一个感情世界却是新颖的,是我们所陌生的又为我们所认同的,所以又产生高远神秘之感。亲切自然而不失深厚,可见诗人的技巧之精湛,思想之厚实。另外,借用民歌体例,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也不失特色。诗人不仅在形式上采用民歌体例,而且在内容上写民歌,江河之歌,血脉之歌,中华民族大合唱之声音,自然而然传达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和情感。在音韵和句式上采用每节以“也听见”收尾的繁复手法,不断重复、呼应,以形成歌的韵律和节奏,仿佛一首歌曲重复穿插主题音节一样。一句“也听见”反复萦绕,恰如深烙在诗人心灵中的“磁性的歌吟”,挥拂不去。这表达了诗人追求民歌的美学趣味,执着与从民歌汲取营养的艺术决心。
  
  考点训练
  1、简析《民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诗歌以“民歌”为题,有何含义?
  3、诗的每一节以“也听见”结束,有什么作用?
  4、再从课外搜集一些余光中的乡愁诗来阅读,写一篇与此有关的读后感或短评。
  
  附:参考答案
  1、2、3参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