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葛 磊




  阅读,理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惟其如此,我们的思想才有飞翔的空间,我们的情感才有停靠的港湾。如果我们在中学阶段真正读懂一些文学和史哲著作,那么我们同学的认识能力、思辩能力肯定会有一个飞跃!单从应试角度讲,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时,也不至于“现代人读不懂现代文”了。针对学生的阅读,我有如下三点建议。
  首先,要对读书抱有兴趣。读书的乐趣,绵延于读书求知的过程,读书不像做生意那样回报及时,但当你捧书卷,闻墨香,心神沉醉其中时,那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享受,又是旁人不能体会的。读到深处,偶有顿悟,抓起笔来,疾书几行;读到奇处,跳将起来,拍案叫绝;读到悲处,潸然泪下,如失亲情;读到喜处,又不禁手舞足蹈,乐不可支。读书的诸多乐趣,岂能一言尽之。
  我们中学生应感谢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有书读,有时间读,不要把读书看成是一种包袱,我们应当意识到阅读是一种高尚的享受,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真正沉浸到读书的乐趣中。
  第二,中学生应读一些经典名著。阅读,不能仅凭兴趣,不能仅停留在一些时尚流行的浅薄之文上。一位名人说过,“现代青年,在求学期间不抓紧读点名著充实自己,不仅是一份终生遗憾,而且是一种历史的悲哀。”目前,中学生读书的偏食症有所泛化与恶化。地摊上那言情艳情、刀光剑影、风花雪月、前卫怪诞的文字垃圾往往不胫而走,而正经八百传经送宝的好书却遭冷落,这些对中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一些中外的名著,中学生总认为太艰深,不愿去涉猎,仅从课本上了解一些名著的片断,而学习这个片断时,教学中常用解剖法。把一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往往学不到从总体上把握一本书的能力。读名著,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几个作家或几个名著中的人物,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背诵几句作家的名言。当然,读一个小片断,死背几个作家的名字,硬记一些作品的名称,可以应付考试,可以装潢门面,但破碎零星的知识掩盖不了精神上的贫乏,如果只是附庸风雅,就会陷入阅读的误区。
  读名著,就是要在思想上与作家沟通,在情感上与作家共鸣。通过阅读一些伟大的作品,一个人可以为自己开掘出一个更加深邃广阔的世界,也可以使自己具有更加高远的目光和志向,更为顽强的意志,更为高尚的人格。
  第三,应当学会创造性的阅读,在阅读中塑造自己的个性。林语堂说:“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的意见,即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说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来云人。”看书,目的是将别人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头脑。“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一本书,是要把它“拿来”。中学生在阅读中应寻求创造的支点,不应成为愚化了的书虫,要使自己开阔而自信,豁达而从容,这样才能使万物皆为我所用,否则,心为物役,看书便会失去自我。为一个偏激的言辞所蛊,为一些粗鄙的东西所侵蚀。中学生面对浩翰的书海,应当放出眼光,运用脑髓,创造性地去阅读,在阅读中求异、求新,培养和塑造自己的个性。
  现代教学也注重让学生发扬个性,对中学生而言,个性的张扬主要表现在写作上,写作时观点新颖独到,让人耳目一新,而不是老掉牙的论调、陈旧的写法、无味的语言。能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又全在于平时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学生阅读时可驰骋想象,信马由缰,不要囿于先人的观点。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总是被人同情和美化,而你却偏偏指出她的乖戾和不近人情,宝钗总是被人咒骂和攻击,而你却偏偏欣赏她的可亲和大度。当然,追求个性,不能违背常理,如果对任何事情都吹毛求疵,那么将会变得狭隘和偏执。
  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人类的精神家园不能没有了书。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定然是书香弥漫的社会。有了书,你的生活会不断亮丽起来,充实起来。请把高品位的报刊书籍请到你的身边,让读书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道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