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三点导读

作者:张明锋




  美点赏析
  
  这篇小说情节很简单,但语言简洁凝重,心理刻画一波三折,颇值得玩味。
  教师的心理变化姑且不说,单看这学生面对新老师,先是“很拘谨”,显得沉闷,但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教室一下沸腾了”,“认真回忆”和“争先恐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朴实率真的山村孩子。这是一幅场景画,文中的小姑娘则是这幅画的中心人物,她不也叽叽喳喳地展示着自己的朴实率真吗?听,“老师,是我!”多爽直!多自豪!可这又是多大的错位思考啊!老师以为谁上学所需的时间越少,谁的家离校就越近,而小女孩认为,谁上学花的时间越少,谁就跑得越快!——大家上学都在跑嘛!因此,当小女孩明白老师问话不是为了表扬自己时,“泛红的脸上写着惊慌”,“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她为自己的冒失回答而害羞,又为老师的家访而不安。通过上面的言语分析,小姑娘的形象不就渐渐清晰起来了吗?她把孩童的真与善融于一身,我们就发现了这里蕴藏着的天真美——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我们不是会由衷地感到“发现自我”的精神愉悦吗?这就是审美。
  孩子的心是在矛盾的煎熬中成长起来的。小说最细致而又最动人的地方就在小姑娘三次不同矛盾下的“小声地说”。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在分析了三个矛盾之后一定会加深对小姑娘形象的认识,发现更多的美。
  美的认识是多层次的,美的感受也各具特色。你不妨尝试突破言语层和文学形象层的分析方式,多作些意蕴层的分析。譬如,你可把小姑娘每次跑着去上学理解为追求知识,追求精神享受,那里有求真的精神乐园;把放学后向家跑去理解为回归现实生活,那里有爱,是心灵避风的港湾,是求善的精神家园——你真以为小姑娘怨恨做家务吗?——这样,你会惊讶地发现,人生其实正像在求真与求善的两个乐园之间来回奔跑,孜孜以求的速度会在你的不经意间增大你人生的空间和长度。
  美随时都等着你去挖掘,由浅入深,你终会带着一颗宁静的心跨入审美人生、快乐人生。
  
  难点指津
  
  和语言训练一样,文学教育的突破口仍应选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上,坚信“只有抽象思维发展了,人才能真正地发展”。文学作品虽然是培养思维品质的极好的学习材料,但作品语言的赏析必须贯穿在文学鉴赏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层级,否则,思维训练在这里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文学教育的意义。
  我们看到的选文浅显易懂,适宜浅文深读,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作品理解的难点在哪儿呢?我个人认为在对三处“小声地说”的理解上。第一处,老师问她喜不喜欢读书,她只“小声地说喜欢”。谈到自己喜欢的事应很高兴啊,为什么要“小声地说”呢?于我们情理不合。结合后文推知,小姑娘担心家贫,父母供不起自己读书,让自己辍学。喜欢读书又怎样呢,说不能读就不能读了,能不担心吗?一担心还能大声说吗?于小姑娘又合情合理。第二处,老师问为什么还没到家时,“她总是小声地说就在前面”。从后文来看,她其实并不清楚家离校到底有多远。她只是跑,快跑,连路边的标志性东西也没注意。这是天底下何等可敬的纯朴学生啊!小姑娘又担心什么呢?怕回家太迟(不是太晚!),家务事做不了,弟弟没人照顾,家长责骂,甚至挨打?怕老师说她撒谎?她明白了老师说的“只需要半个小时”的意思,心里急呀——让老师和她一起跑到家又不可能——因老师并不真正懂她的“半个小时”的意思啊。如果说前面的担心出于父母的态度,这里的担心就是出于自己的责任了。这是人类良知的升华。至于第三处“小声地说”,我想留给读者们去思考、去分析。
  总之,美越接近心灵,越需要更多更细的品味才能发现。只有生活的丰富健康才会培育出心灵的真正的丰富健康,然后才能健康地、审美地观照他人的生活,吸取其中的养分,健壮自己的大脑,享受美的生活。
  
  考点训练
  
  1.仔细阅读,想一想文中第三处小姑娘“小声回答”的原因。注意自己的分析过程,要有关键词的概括。
  2.你能从小姑娘日复一日的“奔跑”中领悟到更多的内涵吗?
  
  附:参考答案
  1.和前面的“老师,是我!”相比,“我是跑着来学校的!”已毫无自豪可言,她感到委屈,因为老师已判定她说谎了,万一老师家访向父母说她的“坏话”呢?可见,小姑娘的担心出于社会的评价(或他人的评价)。这正是一个人(小姑娘)社会化的必不可少的初始阶段。
  2.参考“美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