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三点导读
作者:黄建欣
小小说是一种看似短小精悍实则内蕴极深的文体。它要求作者能在方寸之间,匠心独运,奇思异想,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精心布置一个巧妙的圈套,引发读者无尽的回味。何建涛的《墙上的脚印》就是这样一篇意味深长的小说,没有平庸的技巧装点,没有丰富的人物表情描写,没有细致的动作神态刻画,也没有抑扬顿挫的推波助澜,只有寥寥数笔,却如行云流水般的勾勒了一件日常小事涌起的一股波澜,如酒坛底最后的一滴琼浆散发出的甘露,回味深长,引人遐想。
虽然在情节上,它不一定能让你立即在生活中找到一致样板,在结局上,它也不一定得到理想化的兑现,在历程中,它也不可能与自己的经历真的联系起来,但我们总忍不住要相信它是真实的,毕竟相信一种真实,得到心灵的慰藉,是阅读赐予我们的福分。
现代人总是无意识的浸泡在变化无常的目光和利益纠葛之中,旁人的揣测猜疑,庸俗无趣的生活,让人渐渐成为他人逻辑的俘虏。就如《墙上的鞋印》里的B,在好事者的推断下,因为“身高1.92米”,“且目中无人”,“况且住在电视房对门”,就在根本不知情的状况下,顺理成章地成为别人眼中墙上鞋印的肇事者,顺理成章地应该主动擦掉那个脚印。既然成了“俘虏”,B也就轻易放弃了自己申辩的权力,从而引起众人更多的误会,误会当然是不能自动消除的,于是B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若干年后,真相大白,K打蟑螂的结局虽合乎情理却太出人意料。B纵然冤枉,但遗憾和悔意却早已在无言的尴尬中随时间烟消云散。
难点指津
《墙上的脚印》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作者却在字里行间兑入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整个故事并联着两条线,正是这两条线如磁铁的正负两极,时而互相吸引,时而互相排斥,才使该作品有了更为精妙之处:一条是B,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想去清除墙上的脚印,但是当得知众人认为他是肇事者时就不愿背这个黑锅,放弃原本做好事的打算;一条是众人,在没有亲眼看见谁往墙上按脚印的时候,主观臆测是B做的,谁都不主动去擦脚印。当看到B想擦脚印时,又片面地以为自己的推断是对的。当K在最后说出出人意料的真相后,作者的意图也就很明显了。这篇作品印证的就是这个越来越陌生的社会对人们精神的压缩,心灵空间的禁锢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侵蚀。
谁都可以在没有任何明显证据的情况下,完全凭借主观臆测,恣意怀疑他人的行径品德。谁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丝毫利益,为集体做出牺牲。电视房后墙既然是公共地方,为什么人人吝惜自己的气力去擦掉那个脚印呢?因为在大多数人逻辑里,谁若是主动去清理,也就是变相承认自己是肇事者,何况,总会想着自己不做会有别人去做,本着一种看好戏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谁都不愿在行动上花费力气,却在思想上大费周章。这就使一个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愈发不可捉摸,相互间信任的缺失构成了现代人之间的“厚障壁”,使现代人在沟通上出现了危机。
考点训练
1、脚印的事引起了领导对B的什么看法?
2、人们得知真相后,为什么均无言?
3、如果你是B,在这件事上你会怎么去做?
附:参考答案
1、领导认为B没有公德心;为人霸道,目中无人;做错事都不愿主动改正,不听劝告。
2、这件事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逻辑,结局太出人意料,让当时误会B的人觉得很尴尬。有点后悔当初自己妄下判断,误会了B。
3、表现的积极一点,主动解释,消除别人对自己的误会并清除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