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三点导读
作者:袁 芳
这是一篇小小说。小小说是以短小的篇幅描绘平凡细小的生活场景来反映和揭示深刻的思想主题的文学样式,在立意、结构和语言表达方面追求“立意的艺术”、“留白的艺术”、“结尾的艺术”,善于以隐藏艺术去创造含而不露、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空白”,让读者运用想象去填补从而获得一定的美感。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叙述更简洁、结构更精巧、语言更凝练、故事线索更明晰。
这篇小小说情节设计较为简单,语言叙述也较缓慢,故事的发展也是舒缓渐进的。然而,这篇小小说却在标题、立意、结构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小小说的一些艺术特征,体现了作者对小小说的艺术理解和追求。《菩提树下》作为标题不仅生发了小小说的故事情节,使得那些“大病缠身的人”前来这棵吉祥的“佛树”下祈祷,而且统摄了小小说的命意,由公园里菩提树的“不出众”的形象,到病友中流传的菩提树叶神奇现象,再由于徐大夫的出现而终会有了“不同凡响的意蕴”,因此,标题算得上是锦上添花之美了;在对情节和材料的安排处理方面虚实结合,张弛有度,繁简适中。如每天一片叶子的“少”与不少静立等待的病人之“多”,对众多病人的概括叙述与对徐大夫获得飘坠的菩提树叶的细致描绘,前面相对舒缓渐进的情节铺垫与后文抖出包袱,解开悬念,深化主题的结尾等。当然,如果将这篇小小说结尾与欧·亨利的名篇《最后一片藤叶》联系起来,老画家贝尔曼于凄风苦雨的夜晚以生命拯救通往那神秘的、遥远的死亡之途的年轻画家琼茜,使她有想要活下去的念头和希望,在身患绝症的贝尔曼与徐医生身上,同样地闪现出伟大的人性之光。通过比较阅读,相信读者会得到更多的审美思考的。
难点指津
小小说非常注重追求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未穷的“艺术空白”,“不把一切都说出来”的“不写而写”,优秀的小小说也常常能体现“以小见大,以少显多”之艺术张力。本篇在立意上抓住“绝望”与“希望”,设置佛树的祛病与病人的祈祷,医生的治理病人与自己病情的不可医治两个关节。医生懂得包括自己疾病在内的一些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技术条件下是“绝望”的,或许也知道那公园里“形象并不出众”的菩提树对人们的“消灾祛病”的法力是本无的。这种“绝望”和“本无”恰好又是医生在生前特意一手制造的“一个现代都市的神话”,当知道许多病人树立起生存的自信心,铸造起顽强的意志力,并且确实有不少人奇迹般地跨过了现代医学理论规定的界限时,医生高尚的人格,博爱的精神自然会感动人们,“菩萨开眼”是病人们发自心底里的问候和嘱咐,当然这或许也可以看成是人们的祈祷和呼唤!
本文用菩提树为题作文含义丰富,这也是理解本文的一个难点。菩提树,在古印度叫毕婆罗树,相传有名叫达多王子的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成为释迦族的圣人,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本无树”,“菩提”不“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颗菩提之心。反之,若只迷信于外在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无用的。因此本文中如果不是每个病人心中都坚信菩萨是“宽大的,慈悲的”,如果人们心中没有这种“向善”之心,则现实人生恐怕就不会有“不同凡响的意蕴”了!佛语说“人常思病日则尘心渐息”,本篇中的病人尤其是身患绝症而逝的徐医生,其“尘心”有无?其与菩提何?
考点训练
1、这篇小小说以《菩提树下》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这篇小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
3、怎样理解小说最后一句话?
附:参考答案
1、参见难点指津。
2、小说结尾在前文相对舒缓渐进的情节铺垫之后借徐医生女儿之口抖出包袱,解开悬念,在情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同时又突出了徐医生高尚的人格,博爱的精神,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3、从结构上看,最后一句照应了上面一段,使得小说情节自然发展,合理作结。从主题表达上看,徐医生生前用手术刀为许多病人割去病毒的累赘,死后他高尚的人格,博爱的精神又变成病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存活的信念,从而有力地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