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文体是不可淡化的
作者:马新民
就命题的要求来看,“自选”强调的是“选”,也就是说考生要选择一种自己拿手的文体来写,一旦选定,就要严格按照所选定文体的规范来行文。八百字的一篇短文却要在几种文体间游移不定,写出来势必就是“四不像”。从考场的行文选择来看,有一些题目并不适合用随便哪种文体来写作,如2003年上海高考的《杂》,能写出高质量的记叙文实在不大容易,从阅卷的操作来看,对文体也是有严格的要求的,《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在“表达”分项中的第一要求就是“符合文体要求”,那些文体特征混乱的文章只能进入三等“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甚至四等“不符合文体要求”。就考场作文的具体情况来看,近年来考试作文在文体方面存在以下三个方面明显的误区。
一是作文文体特征不明,有些作文前面一半篇幅在议论,后面一半在讲故事。有些作文开头结尾是明显的议论,中间夹一个故事,甚至有作文前面是散文后面是日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反映出考生文体意识差,多年学习写作却连一种规范的文体的写作技能都没有掌握。当然会被严判。
二是选择的不是自己擅长的文体,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只为讨巧,有的考生从未搞过创作,又缺乏必要的素养,却胡乱幻想,设计情节,写“科幻小说”,结果不仅造成常识性的错误,胡编乱造的痕迹也显而易见;有的考生平时不读也根本不写剧本,却去和语言“对话”,结果许多对话实际都是“废话”。选择不擅长的表达方式去试场“冒险”,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盲目跟风,胡乱创新,文体花样翻新,牵强附会。什么说明书,病例,甚至有的还出成了试卷样子,在形式上煞费苦心,想以此去博取高分。在文体上绞尽脑汁求新求异,文章内容缺乏真知灼见反倒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当考生挖空心思满街找新文体时,放眼世界,又有哪篇传世名篇有什么怪异的文体呢?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篇考场作文。
甲文:
我为自己的选择骄傲
广东考生
公交车移动得非常的缓慢,星期一的早晨总是如此。我安安稳稳地坐在靠后门的位置上,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人“沙丁鱼”似的挤在一起,便看着窗外的景色。
“司机开车怎么这么慢啊!我赶时间!”坐在后面的人不时发出的抱怨让车厢变得越来越烦躁。“嫌慢,干吗不搭计程车呢?”我心想,上班高峰期都是如此,怪不得司机,好不容易才挤上车,车上的人眼看司机要靠站了,便又开始抱怨车上人太多,希望司机不要再开车门了。人啊,总是这样,等车的人巴不得车不要走,挤上一个是一个;车上的人巴不得车子不要停,一直开到目的地。
公交车极不情愿地靠站了,下车的人不少,“沙丁鱼”们不用那么局促不安了。这时,我看到一位老婆婆从远处赶来,车马上就要开了,老婆婆从后门上了车。这是不对的,我心想。司机马上大声地喊:“下车去!不能从后门上车!”那位老婆婆,花白齐耳的短发,衣着朴素,手里拿着乘车优惠的老人证。她听了司机的话,便怏怏地下车去,急急忙忙地向前门走去。司机似乎突然想起有什么要紧的事要做,就在老婆婆下车的瞬间把前后门都关上,一溜烟地把车开走了。我看到那位老婆婆手里举着老人证,茫然地站在她刚刚下车的地方,望着汽车开走。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抽打了一下。
窗外的风景看不下去了。
灵魂深处出现了两个人的声音。一个我说:“这是司机的错,你应该去抄下他的员工号,投诉他!”另一个说:“可是,你每天都搭这部车,如果司机报复,是很容易的呀!况且,那位老人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太多管闲事了吧?”可是一个我又说:“这虽然只是小事,但是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错,以后他就会一直这样下去的。”对啊!就是因为没有人肯出来指出错误,社会上才依然存在各种不良现象。
我下了决心,要在下车前抄下司机的员工号。可是,真的要如此吗?一向给人印象乖巧的我真的要那么凶吗?另一个声音又在说话了。不行,如果不这样,我会一整天都后悔的。
终于,在下车之前,我从后门走到了前门,抄下了司机的员工号,指出了他的错误,他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多说什么。
也许,在别人心中,这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而且这件事也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但我却一直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可以触动一些人的心灵吧。我相信,总有一天,社会可以被感染而变得更美好。
乙文:
转 折
北京考生
人生之路,不可能直直的通向尽头。当遇到阻碍、迷路和困苦时,请学会——转折。
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
风雨如晦的年代,“信念”两个字激励了多少年轻人的拼搏;“救国”两个字点燃了多少年轻人的人生灯塔。一个少年,沸腾的热血里奔涌着激情,不屈的骨子里支撑着尊严。他从中国只身赴日,只为学医以挽救国人生命。然而,当他的尊严受辱,他猛然惊醒:一个人可以没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丢掉他宝贵的生命,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高贵的思想!弃医从文的转折并不代表他放弃了救国的道路,相反,当“鲁迅”的名字响彻中国,那个信念才得以成真,而那曾经年少的男孩,也使自己的人生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一个近代史上永恒的坐标。
转折,并不意味着放弃尊严。
韩信面对羞辱他的勇夫,并没有逞匹夫之勇,转而取了世俗眼中的奇耻——受胯下之辱。司马迁面对卑鄙至极的刑罚,并未图匹夫之志,转而取世俗所不容的奇耻——接受宫刑。“尊严”两个字并不等于“不屈”,失却小小的礼节,舍弃旁人的嘲讽,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尊严。在世俗面前,转折取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必将实现梦想,而同时,也换回了人生的至高尊严。
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前进。
荒凉的莽山,平淡的日子,一个叫张文举的男孩却偏有个文学梦。那个梦,是轻轻的风吹着静静的云;那个梦,是乘着风驾着云驶向辉煌,然而,一封封的退稿信一次次地打碎着那个前行的梦想。在最后一封退稿信中,编辑对他说:“虽然你文学上很难有发展,但我发现你的字越写越漂亮……”二十年后的今天,当他戴着“著名硬笔书法家”的头衔,在日本、在欧洲、在美国做展览时,他只是对着摄像机说了一句话:“人生,有时真的要转个弯。”转折,并没有打碎他飞出山谷的梦。相反的,转个弯,旁边就有通向成功的坦途。
人生的路,不可能一直到底,人们的选择,也不能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有时,转折之后,梦想自会实现,信念终会成真,人生也会走向辉煌。
摒弃世俗的眼光,在艰难的迷途上做个转折吧!舍弃世俗的礼节,在艰难的困境中做个转折吧!抛开固执的成见,在艰难的阻碍面前做个转折吧!
转折,人生的一次契机。
这两篇例文,甲文是2002年广东优秀作文,乙文是当年北京的满分作文。从文体层面来看,两文都没有什么创新但都非常合乎所选定的文体的特征,甲文是记叙文,记叙了一件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这篇文章优秀之处,是具体地写出了“心灵选择”的过程,并且把这个内心过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整个选择的过程,作者的灵魂深处经历了三次矛盾冲突。三个矛盾冲突,形成了三个精彩的情节,使平凡的小事叙述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尾简短点题,既使文意显豁又避免了因议论过多造成的文体特征的混乱。这篇文章提供了如何围绕话题叙好一事的成功范例,值得学习借鉴。
乙文是议论文,就“当人生遇到阻碍、迷路和困苦时,要学会转折”为切入点,切合话题。文章围绕中心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说理,材料丰富。论点鲜明,论据紧扣论点,层次清晰,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被评为议论文一等卷。
因此,面对考试作文题,必须先想一想:它有没有隐含文体要求,如果确实没有限制,可以自由选择,那就必须扬自己的长处,选择自己平时熟悉并能驾驭的文体。而如果既不审察题目的文体要求,又不根据题意选择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一味想着“淡化文体”,草率下笔,以致造成文体上的重大失误,这样的教训太深刻了,一定要引以为戒。
面对考试,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文体本身并无高下之分,优劣的差异在于考生对所选定文体规范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至少要熟练透彻地认识和掌握一种文体的特征。
主攻一种的前提是要选准,要明白考试并没有特别讨巧特别能博高分的文体,不管哪种文体,写好了都能拿高分,选择的关键要看我们的长处,基本原则当然是擅长什么就选什么,然后勤读勤练,必有所成。同时要坚持稳中求胜的原则,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淀也没有某种创新文体的成熟的写作经验,就尽量不要在文体上盲目创新。
简单地讲,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应该去主攻规范的议论文的写作,努力提高理性地分析话题、材料充分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对话题看法的能力,小部分记叙文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去主攻规范的记叙文的写作,努力提高生动而有条理的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的能力。极少数确有天分且阅读背景丰富的同学主攻能有创意地表达的文学性较强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