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重品《荷塘月色》之风情

作者:覃国平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作品。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赫然写着“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细品此文,笔者觉得文章抒写的并非是时代给予作者的“苦闷”与“彷徨”,而是“个人生活的烦闷与愁绪”。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解读:第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确实与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文学更是人学,作家的作品更应该与自己的生活境况心灵境遇相关,所以,我们决不能将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都放在时代背景下解读,绝不能以第二创造者的思想感情来替代创作主体本身的思想感情。第二,要充分地尊重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文字。《荷塘月色》第一段是文眼所在,开篇直点“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而就在这么精要的文字里,作者写出“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一句。如果说这是无意而为,那么,煞尾处硬点的那笔“妻已睡熟好久了”也是无意而为?可见,作者的哀愁与烦闷更切近私人感情或家庭生活。再看文中作者向往的生活图景——江南采莲的旧俗,《采莲赋》里描绘的“热闹”“风流”的图画,以及《西洲曲》中的画面,无不是欢乐、自由、风流的。这与文章开头结尾所反映出来的那个“家”不是鲜明的对比吗?第三,文章浓墨重彩之处——“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等几个段落,描绘出来的画面也重在体现一种景与景,人与景的高度和谐,充满了浪漫诗情。这无疑是在告诉人们作者的烦闷与忧愁应与个体心灵的某种需求与失落紧密相关。因此,笔者认为:重新解读《荷塘月色》之风情,更符合创作的原生态,更符合人性的本真。
  
  作者系湖北恩施市清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