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社科文阅读题

作者:邹正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2006年3月1日起,根据新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因为它们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此举一出,众说纷纭。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产物。“网络语言”并不脱离赖以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生活。就计算机技术生成和支持其运行的科学原理而言,计算机网络是“数字化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语言是“数字化语言”。但是,发明、创制计算机技术者的思维语言、日常交流信息的语言,却依然只能是人类的自然语言。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网络信息交流,只能在人类的自然语言与人为创造的计算机数字语言的相互切换过程中实现。因而,在计算机网络的语言生活中,人类自然语言与计算机的“数字化语言”是互为表里的、相互切换的“互动”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层面,多具有切合自身生存空间和行为特点的言语习惯和言语时尚。“数字化语言”、“网络语言”,只是一种用以表现、表达人类自然语言信息的下一层次的工具,一种“网民”们网络生活层面特定的言语时尚。
   “网络语言现象”突出地表现在网络群体约定俗成并迅速流行开来的诸如网络缩略语、网络流行语,以及网络副语言习俗符号等;究其性质,是经“网民”约定俗成的一种适应网络信息交流活动需要的工具。至于一些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外部社会的使用,甚至成为青少年群体的言语时尚、“酷语”,无可非议。对不上网的“非网民”而言,对于网络语言如闻“隐语行话”,也不必大惊小怪。不在其间,不懂也合乎情理。在现实生活中,“挂彩”、“撕票”、“大腕儿”、“走穴”、“顶风上”、“跳槽”、“扯淡”这些原本“出身”于“江湖黑话”者,早已堂而皇之地登入“大雅之堂”,被吸纳为现代汉语语汇的正式成员。不仅所谓“网语”中还未见这类语言,即或与时下流入“市井”的诸如“菜鸟”、“灌水”、“伊妹儿”、“网虫”、“黑客”、“美眉”等相比,恐怕出自“数字文明”的这些语汇要比那些业已进入现代汉语而“出身”于“江湖黑话”者,“档次”高得多,“清白”得多。
  网络语言生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理应接受社会文明的规范,亦需要辨风正俗。网络语言生活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是现实社会生活各种不文明现象的直接反映,更是网络社会生活无序状态的写照。规范网络生活秩序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要以网络文明和相应的制度、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的语言生活。在网络交际中,依靠的就是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各种数字化语言。按照吕叔湘先生针对新语汇所说的“宁滥勿缺”原则,对于新生事物的“网络语言”及其影响,应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计算机网络上的流行语和有关计算机网络的社会流行语现象,就是当今中国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一种十分现实、生动的写照。反之,它们作为一种当今强劲的语言时尚,其本身也在有力地推进着数字化社会的进程。语言发展不能拒绝和排斥“网络语言”。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近些年才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应用的范围也超出了股市和“股民”群体。网络上出现的新词汇,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应当接受。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1.下列对“网络语言”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是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的必然产物。
  B.“网络语言”是一种数字化语言。
  C.“网络语言”不能表达人类自然语言信息。
  D.“网络语言”是切合“网民”生存空间和行为特点的言语习惯和言语时尚。
  2.以下理解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外部社会的使用以及“非网民”听不懂网络语言都合乎情理。
  B.对“网络语言”需要辨风正俗,加以规范。
  C.按照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宁滥勿缺”的原则,我们对待网络语言生活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也要宽容。
  D.当今中国已经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上海市出台的规范网络语言行为的地方性法规,本文作者并不完全认同。
  B.“挂彩”、“走穴”、“跳槽”、“扯淡”等这些“江湖黑话”被吸纳为现代汉语语汇是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
  C.一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应用的范围也会超出网络和“网民”群体。
  D.语言发展不能拒绝网络,社会语言生活不能拒绝网络。
  4.假如为本文拟定一个标题,最贴切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利弊谈
  B.网络语言亟待规范
  C.顺应网络语言的发展
  D.网络语言的使用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