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三点导读
作者:陈 军
美国作家约翰逊的文章《太阳出来的那天》,乍看题材陈旧,写的不过是孩子和继母之间的故事,但仔细品味,作者在写作时,不落窠臼,平中见奇,令人回味。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品读。
情节设置的跌宕美。文学作品,特别是叙事性文体,最忌讳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讲求的是回环曲折之美。约翰逊深谙此道,在情节的设置上,可谓一波三折。文章起始部分,作者交待了“我”一家人逃荒的背景,不禁令人对这个处于困境中的家庭充满担忧之情,文章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只剩下几个马铃薯和一点点粮食了”,“我”的全家似乎要陷入窘境之中,读者的心都悬了起来,这一家人该怎么办啊?而“爸爸”决定去弄点吃的救急,又让读者看到了希望。可是第三天夜里,马丢了;第四天“爸爸”没有回来,仅有一点粮食都吃光了,全家人的生活陷入黑暗之中,人们对这一家人的处境只能默默祈祷,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在危机时刻,玛丽娅找到了蘑菇,让人们看到了生命之火在熊熊燃烧。不幸的是,蘑菇可能有毒,让全家人从宽慰中又陷入绝望。正当大家无计可施时,玛丽娅以身试毒,发现蘑菇竟然可以吃,几个孩子摆脱了饥饿之神的威胁。读到这里,大家可以长长地吁一口气了。不久,雨停了,“父亲”带回了食物,全家人面临的危险终于一去不复返,美好的太阳和希望在向这家人招手。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读者和这家人同呼吸、共命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人物刻画的对比美。刻画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约翰逊在这篇文章中,也综合运用了其中的几种方法,但我个人认为,他运用对比技法来刻画人物最值得称道。这种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玛丽娅前后表现的对比。玛丽娅找到了可能有毒的蘑菇后,准备自己试吃,可油香把小姑娘吸引过来,她却命令她们回到原地,小姑娘们号啕大哭,对“我”声色俱厉。在小孩眼里,玛丽娅可谓铁石心肠,当玛丽娅试吃后发现蘑菇没毒,她自己一口都没吃,却又高兴又快活,玛丽娅的慈母般柔肠显露无疑;二是“我”对玛丽娅态度前后的变化。当玛丽娅不许妹妹们吃蘑菇,对“我”态度严厉时,“我”内心充满了怨恨,希望死的痛苦能随时把她带走。当发现蘑菇没毒时,“我们美美地吃开了”,可“她自己却一口都没吃”,“我”终于意识到“我的继母真是一位大好人”,“我”对继母发出了由衷的称赞。正是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对比技巧,使得玛丽娅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品质更加令人钦佩。
景物描写的和谐美。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独存在的纯景物描写。对景物的描写可以再现环境、烘托气氛、塑造形象、连接情节、揭示时代背景,从而表现人物的品格,突出文章的主题。本文虽然只有四处白描式的景物描写,看上去似乎是蜻蜓点水,但与全文融合无间,体现了作者创作意图。在全家没有什么可吃而钱又花光的时候,作品中出现了这样一处景物描写:草原上刮着风,可山里却下起了雨;入夏以来阴雨连绵,庄稼都烂在地里,颗粒无收。通过景物描写,暗示全家将面临更大的考验,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普遍歉收,人民流离失所的时代背景。当玛丽娅发现蘑菇没毒时,“玛丽娅站在门里望着外面落雨的世界,像是发现了一个美好的天地”,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玛丽娅此时愉悦的心情。当父亲带回食物的时候,“雨停了”,此处景物描写与前文“山里却下起了雨”相照应,文章借此交代了故事发展的进程,同时又透露出全家即将走出厄运,获得新生。当玛丽娅走在我们前边的时候,“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作品通过太阳这一光辉形象,烘托出玛丽娅圣洁的灵魂,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总之,本文的景物描写,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恰到好处地紧扣文章的中心,体现出一种和谐美。
难点指津
这篇文章与其说是表现母爱的伟大,不如说是表现人性的光辉。俗话说“危难之中显真情”。玛丽娅在全家遭受饥饿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亲自尝试可能有毒的蘑菇,可以说她是置生死于度外了。不要说是一般人,就是亲生母亲也难以做到,更何况她是一个半路投靠的继母呢?她完全可以置小孩子的生命于不顾,自我逃生,然而她没有这样做。如果说她仅仅是出于亲情考虑,则又难以解释。我们只能理解为一个善良的女性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我们人类最崇高的人性美。
考点训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我”对玛丽娅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
2.“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作者是如何刻画玛丽娅这个人物形象的?
附:参考答案
请参考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