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三点导读

作者:金复耕




  美点赏析
  
  对于农民问题这样重大的题材,诗人只是从平常事、细微处来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可谓独辟蹊径。
  在简单的叙述中包含丰厚的意蕴,是本诗的一大亮点。
  “农民”的存在极其普遍,因而并不为许多人重视。他们的形貌极其普通,甚至可用“粗糙”来形容。他们的性格极为朴实,一般都用老实巴交来概括。他们的生活极为朴素,很容易得到满足。千百年来,他们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本色,“仿佛他们从来就是这个样子,永远是这个样子”,他们勤劳的传统没有什么变化,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没有多大变化。朴实善良是他们的品质,吃苦耐劳是他们的精神。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离开了农村,离开了自己的土地,走进城市的农民又有怎样的命运呢?他们尽管勤劳朴实,但他们似乎打着“粗糙”的印记,戴着“贫穷”的帽子。生存的环境变化了,可是生活的命运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在城里,他们出力流汗。建筑工地,脚手架上有他们的身影;垃圾堆旁,清理脏物也有他们的影子。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被称为打工者,农民工,乡下人……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力,他们依旧是一个弱势的群体。这样,“农民”一词以及这个词的“偏旁和部首”,从概念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人群,形象具体,含蕴丰富。再说本诗触及的农民问题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使得本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色彩。
  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诗人做了深入的思考。在冷静的思索中蕴含深厚的情感,是本诗的主要特点。
  面对农民的生存状态,诗人在冷静的叙述中隐含了一连串疑问:为什么农民的生存状况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农民们现在还改变不了“贫穷”和“落后”的命运?……也许是落后、保守,使得农民“永远是这个样子”,也许是粗糙、贫穷,使得农民“流落在街头”。然而,责任全在农民的身上吗?诗的结尾陡然一转,由农民联系到自己,诗人感到“羞愧难当”。“一九八一年我从这个词里拨出来,害怕将我的村庄写上信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剖析自己的灵魂,显然把矛头对准了自己。面对不如人意的现状,诗人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疼痛感和责任感。至此,诗人的平民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难点指津
  
  诗人依据自己的体验,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及时的剖析,在平静的独白中,显示真诚的力量。“想起这个容纳八亿多人的词语我就羞愧难当”,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固然包含诗人对农民生存状况的感叹,但更多的是诗人的良心发现。诗人自揭心灵深处的隐秘,并解剖了某类人身上的人性弱点:由农村走向城市的“我”,一旦农民的身分改变了,却“害怕将我的村庄写上信封”。一个农民孩子的自卑心理在此表露无遗,所谓城里人的世俗眼光也得到了暗示。诗的结尾这一细腻的描述正折射出诗人心灵深处跃动的波光。连农民的孩子都看不起落后的农村,城市与农村有距离,城市居民与城市民工有隔膜,城市里的人对农村里的人产生偏见和冷漠,也就不足为怪了。谁能改变农村以及农民的命运呢?“羞愧难当”的“我”理应在反思中付诸行动,“八亿多”的农民以外的人同样也有责任和义务。这样冷静的反思和勇敢的反讽,自然饱含着一种激情,同时产生了一种力量。原来,诗歌可以这样地贴近现实,直面民生,让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不已。
  
  考点训练
  
  1、“这个词的偏旁和部首大量流落在街头”一句该怎样理解?
  2、“想起这个容纳八亿多人的词语”,“我”为什么“羞愧难当”?
  3、诗中说农民仿佛“从来就是这个样子,永远是这个样子”,你认为现在农民的生存状况究竟是什么样子?请谈谈你的看法。
  
  附:参考答案
  均见美点赏析与难点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