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一月的感动

作者:独眼龙




  大家叫我独眼龙,并不是我瞎了一只眼,而是因为我看什么东西的时候,总是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看上去像一个独眼龙。用一只眼看东西,会看得更专注,看得更用心,看得更全面,因此也会看得更清楚,看得更准确,看得更深入。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一只眼更毒。看这个月的学生来稿,我一眼就发现了一个很好的作文开头:
  感动并不需要都是那些惊心动魄的大事,往往来自生活中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正是生活中的这些小小的细节,一直深深地感动我心。
  这篇作文的作者叫汪泱,是广东东莞市东华初中的学生。读了这个作文开头,我眼睛豁然一亮,心头陡然一热,为什么?因为我被这几句话感动了。我想,作者的心肯定是被生活中的许多小小细节感动过,否则是不可能发出这种肺腑之言的。这几句话显然是作者的心里话,同时也说出了我这个读者的心里话,所以我被感动了,或者说作者的这个作文开头引起了我的认同和共鸣。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作文既要说出作者的心里话,同时又要努力说出读者的心里话。
  接下来我读了湖北京山实验中学李阳鑫的一篇与书有关的话题作文,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自从呱呱坠地,母亲慈爱的目光便是人生的一本大书。在那里,我读出了母亲的骄傲与希望。成长后,我与书成了莫逆之交。书,给了我很多很多。
  这段话初看起来还是挺有文采的,不仅用了好几个成语,而且还用了修辞手段,但是,这段文字没能让我感动。为什么?作者不是说的心里话,而是为了写作文而编造的几句假话。刚刚生下来,就能从母亲的目光里读出骄傲和希望,这显得有点虚假。虚假的作文是不能给读者带来感动的。
  在看稿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来稿都是议论文,并且大都是空话连篇,读后毫无感动可言。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不是老师们都在教学生们写议论文?是不是议论文好写一些?后来我好不容易读到了一篇题为《父亲戒烟》的记叙文,我的心终于又被感动了一次。该文作者叫李杜,是湖南浏阳一中的。父亲为了让孩子用心学习便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为了父亲的健康便让父亲戒烟,但吸烟成瘾的父亲并没有立即把烟戒掉,孩子也没有马上摆脱电视的诱惑,孩子这天又看电视了,父亲走上去阻止,孩子却说,你没有戒烟,所以我就没有戒电视!父亲因此就下定决心戒烟。一天,家里来了几个朋友,非要父亲抽烟不可,父亲只好将烟接了过来,孩子想,父亲这一回戒烟要失败了。但是,父亲到底挡住了诱惑,给了孩子无比的感动,也给了读者无比的感动。作文中有这样一段:
  中途我出来,看见了这样一个场景:父亲拿起那支烟,先嗅一嗅,似乎有些瘾来了。他伸手准备去拿打火机,手在空中悬了几秒,猛地他又把手缩回来。他使劲揉碎了烟,朝茶几上一扔,还重重地出了一口气。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什么收视率那么高?为什么能让广大观众心服口服?因为它“用事实说话”。写作文也是这样,要想感动人,光靠空洞的议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真实的、独特的、精细的细节描写。浙江温岭市箬横镇中学江林燕同学在她的《成长的烦恼》中也写了一个细节:
  忽然我被妈妈叫去,妈妈拉着脸,厉声问我:放在客厅茶几上的二十块钱,是你拿走了吧?我当然说没有,因为我根本没有看见这钱。妈妈紧追不舍,非得我承认,她才罢休。妈妈的理由很荒唐,她认为这里没有其他小孩,这钱难道长翅膀飞走了?
  这一个细节虽然也是用事实说话的,但缺乏感动人心的力量。为什么?作者没写好。一是写得不细,所以能出采的地方没出采;二是写得不纯,描写时夹杂了许多让人倒胃口的议论。这反映出一个问题,说明我们的中学生大都没有过描写关。一个没有过描写关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往往喜欢空发议论。
  并非所有的议论文字都不能感动读者,那些从独特的生活中得来的独特体验,那些经过心灵过滤后的人生感悟,那些通过冥思苦想而喷发出来的思想火花,同样可以感动人心。湖北黄石市十五中的周荃,在其题为《面具后面的脸》这篇作文中就有许多让人感动的议论,请看下面一段:
  一直认为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有一张面具,用来遮挡自己最脆弱的一面。真实的自己,不知如何发泄,便全写在日记里了。我在日记里做着平时不敢做的事,说着平时不敢说的话,所有在平时不可能的,在日记里都变成了可能。
  独眼龙曰:作文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写作文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写作者只有关注人的精神家园,你的作文才能感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