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故事离作文有多远

作者:晓 苏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写作文离不开材料,特别是写记叙文,材料更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大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我们也把材料称为故事。作为材料的故事,还不能叫作文,它还等着写作者去加工处理,它离作文还有十分遥远的距离。那么,故事离作文究竟有多远呢?或者说,写作者怎样将故事转化为作文呢?
  首先,写作者应该对故事进行私人化处理。作为材料的故事,虽然有些是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属于自己的故事,但更多的还是别人的故事。因此,在进行写作时,写作者首先必须要对故事进行私人化处理。所谓私人化,就是写作者把别人的经历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让自己迅速进入这个故事之中,甚至成为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这么一来,别人的故事就成了自己的故事,于是就可能进入了一种写作状态。余华有一篇题为《爱情故事》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九七七年,人物是一男一女两个只有十六岁的中学生,他们因为冲动,也因为无知,犯下了大错误。为了将别人的故事转化为写作者的私人经验,余华在小说中巧妙地设计了叙述人称,男孩变成了“我”,女孩变成了“她”,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我”并不是作者余华,但这种叙述人称的选择无疑让原始的故事与作者的经验更近了。这就是对故事进行私人化处理的一种方法。
  接下来,写作者要对故事进行体裁化处理。处于材料阶段的故事一般来说是没有体裁的,而作文都有比较明显的体裁特征,所以写作者在动笔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用什么体裁来叙述或者说表达这个故事。处于题材状态的故事大都具有多种体裁化的可能性,它既可以写成小说,也可以写成诗歌,或者散文,或者戏剧影视作品。美国作家霍桑有一篇很有名的小说叫《威克菲尔德》,这个作品是作者根据从报上看到的一则奇怪的故事转化而成的。有一位英国人,一天毫无理由地离开了妻子,在他家不远的地方找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隐姓埋名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了二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几乎每天都要经过自己的家门口,每次从拐角处张望都能看见被他遗弃的妻子。这个故事本身是没有体裁特征的,而霍桑却根据它写成了一篇小说。
  更重要的一点是,写作者要对故事进行理性化处理。所谓理性化,指的是写作者对故事进行的理性思考,也可以说是提炼主题。经过理性化处理之后的故事应该具有三个意义层次。由浅入深地分,第一层是现实意义,第二层是历史意义,第三层是哲学意义。所谓现实意义,指写作者通过他所叙述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某种看法与态度。所谓历史意义,指的是写作者通过对原始故事的处理而表现出的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带规律性东西的认识与总结。所谓哲学意义,指的是写作者超越故事本身,通过放大、扩张、延展、引申而得出的关于整个社会、人生乃至大千世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的体认与感悟。
  有一篇题为《风雪夜归》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深夜看完电影踏着雪回到住的地方,却发现院子的大门关上了。她一边在门外寒冷中左右徘徊,一边想着叫谁为她开门这个问题。她前后想到了四个人,第一个是好朋友金娣,但她上个月已经出嫁了;第二个是刘安婶,但她认为刘安婶太势利眼,曾经说过一句很刺耳的话,她至今无法原谅她;第三个是一个十四岁男孩马平平,但她又害怕叫不醒他;最后她想到了马平平的姥姥,但她又觉得不忍心叫这个年已六十岁的老太太深夜起来为自己开门。后来,她想:“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她于是就一边放开嗓子喊开门,一边用手去捶门,结果门吱的一声就开了,原来门并没有从里面闩上。这篇作品的立意显然是比较深远的,现实层面和历史层面的意义显而易见,这里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哲理层面,作品最后写到:门并没关!到这里,故事的意义便超越了这个故事本身,它给我们许多方面的启示:一方面,我们不要把人们都想得那么自私和冷漠,生活中还是有人在关心他人的,不然怎么会有人为那个风雪夜归的姑娘留门呢?这说明人间自有真情在,生活中还是有温暖的。另一方面,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我们将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门,大门,小门,铁门,木门,前门,后门,有形的门,无形的门……当我们遇到这些门的时候,我们不要指望别人来为我们开,我们应该自己用手去推!上述这两方面的意义就具有了某种哲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