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鲁迅小说中的象征
作者:石在中
鲁迅小说中象征意蕴的构成方式大致有三种:第一,设置意象。那就是在作品中树立一个核心意象,作为体现艺术主旨的凝聚点。无论叙事(情节形态)还是抒情(心理形态)都紧紧围绕这个凝聚点,成辐辏状,扩大其负荷,深化其内含,给作品带来象征色彩和意蕴。典型的有“吃人”、“药”、“长明灯”等。如《药》,“药”既是小说的题目,又是小说中的核心意象。作品共四部分:取药、吃药、谈药、结局。全篇即围绕“药”这个核心意象而展开。在第一、二部分,药还只是取其自然属性,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华家对人血馒头治病充满了希望。到第三部分,康大叔和茶客们的议论点明药蘸的是为民众而牺牲的革命志士的鲜血,药便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思想色彩,并在治病与牺牲、麻木与觉悟的尖锐对立和交缠之中,显现出十分复杂而又沉重的含义。到了结尾,华小栓命归黄泉,与夏瑜同葬在一个坟场,被吃血的和吃血的走到了同一个终点:死亡。药的含义就发生了本质性的突变。“药”的象征意义至少有三层:革命志士以鲜血去医治社会的药性,民众却以他的血去医治嗣子的痼疾,作为革命启蒙思想家的鲁迅则用这个可悲的故事来医治人们麻木不仁的精神。
第二,构思涂着象征色彩的人物和情节。如《狂人日记》,首先从人物看,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有象征的意义,最突出的就是狂人。狂人虽患有迫害狂,但他能从历史的“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的仁义道德中隐含的是两个字“吃人”;他发现“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自己也曾加入到“吃人”者的行列;他反思“从来如此便对么?”;并发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和“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通过狂人这个象征性形象,传达了一种思想,一种觉悟,一种反封建的力量,或是一代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对于狂人的象征意义,我们同样要从作品“字缝”中看出来,这就是象征的审美效果。再从情节看,围绕“吃人”这个核心意象和“狂人”这个象征形象,作品中的许多细节、事件也都具有象征的意蕴。小说第二节,写狂人二十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不高兴、赵贵翁不平、路人也作对,小孩子都盯着怪眼睛。狂人的举动象征他对封建历史和封建传统的反叛精神,而赵贵翁等人的反应,则象征了他们对封建意识的维护及封建意识毒害的层度之深,范围之广。
第三,渲染充满象征意味的背景和氛围。如《狂人日记》中写了许许多多的眼睛:赵贵翁的眼、狗的眼、路人的眼、女人的眼、孩子们的眼、医生的眼、死鱼的眼、佃户们的眼、大哥的眼等等,交织网罗,寒气逼人,共同形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象征背景,暗示着“吃人”的社会集体性强,暗示着无处不在的充满杀机的传统习惯势力。这方面典型的例子不得不提《药》的结尾——这个著名的充满象征意味的场面:寒冷的清明,悲伤的老妇人,直立的枯草,发抖的声音,铁铸般的站立,大叫飞走的乌鸦……笼罩着一股浓郁的阴冷、伤感、绝望的氛围。其间虽说有花环——鲁迅先生为“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而平添的曲笔,它固然是革命的象征,希望的象征,但如果就认为整个结尾都是革命的象征,甚至“乌鸦”也是“革命”的象征,“表现革命的战斗呼号”未免也太概念化、夸大化了。联系鲁迅对自己思想、创作的阐述,联系鲁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及其小说一贯的主题、基调,这个结尾应是鲁迅思想“苦闷”的象征、“绝望”的象征。一种是希望的象征(花环),一种是“绝望”的象征(乌鸦等),表面看来两者不协调,但正是这种不协调才真切地反映了鲁迅希望与绝望相互纠缠,相互否定的思想、艺术的特质。
鲁迅曾称赞安德列夫的小说“调和象征主义和写实主义”,“虽有象征的气息,而仍然不失其现实性”。用这个观点来解读鲁迅小说中的象征同样适合。鲁迅的许多小说虽有浓郁的象征色彩和意蕴,但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则都是写实的。这和西方象征主义的怪诞、变形、晦涩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鲁迅的小说中,现实主义真实而具体的描写,是象征主义升华和深化思想内涵的基础和依托,而象征主义的升华和深化,又是现实主义获取生命和价值的凭借和保证。正是这种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巧妙调和,使得其小说产生强烈而独特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