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三点导读

作者:杨和波




  美点赏析
  王小波用意趣盎然,个性突出,桀骜不驯的“猪形象”,鲜明地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的“黑色幽默”——猪性(毋宁说是人性)在被设置和压抑中顽强而又滑稽地回归它的本质,并昭示着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命题:社会规范走向极端便导致失范,人为的设置往往造成悲剧与荒诞。返璞归真,顺其自然才是动物世界乃至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这也是文章的意蕴所在。
  王小波笔下的猪可谓是“性情中猪”:豪放、浪漫、富有才华,它的洒脱,它的机敏,它的神采,它的淘气,它的霸气,它的智慧,它的放荡不羁,它的鹤立鸡群,它的特立独行,都聚焦于一点——对人为设置的叛逆,我行我素,把它自然的本性洒脱地呈现在企图设置它的人类面前:饥则食,渴则饮,玩时休闲,散则闲逛,发情时谈情说爱,追逐异性时挑选漂亮的母猪;对友好者亲近,对敌视者戒备;吃饱喝足后,还搞搞恶作剧:或跳到房顶晒太阳,或模仿各种声响,有时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竟“鸣笛”让糖厂工人提前下班,弄得工人皆大欢喜,弄得领导兴师问罪,弄得读者啼笑皆非,就这样,王小波用暗示影射的笔法,夹叙夹议,描绘出一个呼之欲出,个性张扬,颇类人性的猪形象,于平淡的叙述和俏皮的议论中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在朴实的叙述语言中透露出机智与诙谐,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描写中暗示出厚重的生活底蕴乃至哲学命题,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美学价值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它的魅力还在于:作者用人性来审视猪性,又用猪性来反照人性,启发人性,人和猪在接触中相互映照,共同完成对文章哲理意蕴、社会意蕴的整合。
  
  难点指津
  思想大于形象,形象大于语言,意在言外,这是文学作品普遍适用的美学法则。“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看似写猪,但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么,作者笔下的猪,究意寓意何在呢?小说的主旨何在呢?只要考察“我”插队的那个特殊年代——一个过于集权,人性过于压抑,社会生活过于被设置的“文革”时代,就可以知道小说是在借题发挥,是在批判人类的某种劣根性。“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本性”;而恰恰是人的这种过多设置,使大多数猪痛苦不堪,使猪拘于一隅,使猪失掉活力,使猪失掉个性,所以大多数猪都被人为的设置弄得“江郎才尽”,弄得个性泯灭,弄得失去锐气。猪犹如此,人何以堪?而仅有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则被世俗的庸众所不容,一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长此以往,猪群便只有安分守己,任人宰割了。如果人类也是如此,被过多的社会设置所羁绊,那么本来生气蓬勃的人便会走向平庸与无能,人类社会也失去应有的活力。有鉴于此,作者在心底呐喊:撤除人性的藩篱,张扬人的个性,使人性在个体成长中顺其本真,合其逻辑,这才是人性的要义,生活的要义。
  我们这个民族生活得过于压抑,被所谓的“三坟”、“五典”、“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简单的一元文化压得喘不过气来,压得“千人一面”,“千面一孔”少有个性的张扬,少有标新立异的壮举,只有随波逐流,低眉顺眼,人性的棱角早已被磨得溜圆,何来“特立”?何来“独行”?弄清这些历史的、文化的背景,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考点训练
  1、请找出暗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2、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附:参考答案
  1、参见首段中的“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和结尾一段。
  2、平实的叙述,诙谐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