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主题不在于批判

作者:王正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被概括为: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这一概括,为历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所沿袭。我认为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则不符合作品实际。
  首先,从作品内容上看,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思。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无法形成所谓的“对比”,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不存在褒前贬后的问题,百草园的生活是欢乐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作者对书屋的陈设布置描写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里没有孔子牌位和拜先生仪式,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如果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是作者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描写读书生活同样是充满欢乐、天真的笔调,一种怀着成年人回顾儿时放声唱读的乐趣。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无味”的气息?哪里有批判或贬抑的格调呢?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中画画的成绩为自豪,为这些画的卖掉而惋惜,在惋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依依之情吗?从这些描写笔调和内容看,说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中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实在不妥。
  其次,从作者对两个人物的描写中,我们也看不出褒贬对照的色彩。长妈妈以她的慈爱和动人的故事,赢得儿童鲁迅的爱;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厚获得了鲁迅的崇敬。从描写中虽能看出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但是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因此,我认为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应该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
  学校:山东海阳留格庄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