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习”的内涵是实践
作者:孙廷锋
那么,孔子是不是说错了呢?当然不是。对于孔子的话,杨伯峻先生是这样解释:“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我觉得,杨先生将“习”解释为“实习、演习”比一般人将其解释为“温习”要准确的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习,数飞也。”段玉裁则进一步引用《礼记·月令》解释说“鹰乃学习”,意思是说鸟(鹰)学习飞翔。可见,“习”不是温习功课,而是强调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实践。孔子自己则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只是学,而不去实践,是使孔子忧心的事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学而时习,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一句话,“实践”才是习的根本内涵。也只有学而后实践、运用,学而时习,方能有乐可言。
事实上,在孔子的时代,“习”的确是很重要的,发端于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而基本形成于夏、商、周三代的“六艺”教育,即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其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习”来实现的。因为像礼(包括各种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样一类内容,都非演习、实习不能掌握。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科书一直将孔子的话解释为学习而又不断的温习复习,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真令人哭笑不得。
有趣的是,新加坡教育界有人提出了“学而时戏之,不亦乐乎” 的主张,虽然有篡改圣人言论之嫌,但似乎更能领悟孔夫子主张的精髓。有道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学而时习,习则有趣;学而时习,习则得乐。
学校: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