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本期阅读题参考答案
作者:命题者
1、B 2、C 3、C 4、C
[文学作品阅读题参考答案]
1、在“机械、数字主宰的当今时代,江南水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貌了”的时刻,“我”来到了“能于岁月沧桑之中保持一种不变的姿态”的周庄,“从它的身上领略一点江南水乡的历史真迹”,所以“我是太幸运了”。
在历史离现代人越来越悠远,“先辈们凭血汗与智慧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如同风卷残云一般一点点的消失,以至于我们只能从考古的成果中去领略古代文化的一鳞半爪”的情况下,“古典周庄”还依然存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一是通过女孩的口说出“古典周庄”的巨大价值,承接上文进一步强调它是“先辈们凭血汗与智慧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二是通过对女孩的描写,表现了“古典周庄”的柔美和灵性。
3、袖珍的周庄能否承受得住风云而至的众多游人的脚步。古典的周庄人能否经受得住世风不古物欲横流的诱惑。
作者的“忧虑”不是浅层次的担心,它体现了作者对“古典周庄”的珍视和对人们的提醒,意在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4、A引用“咫尺往来,皆为舟楫”,写出周庄“街中水巷”的特点。
B引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形象的表达了“我”在“任凭船儿飘荡”时的感受。
C引用“今宵酒醉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寄托了“我”告别周庄时因依依难舍而近乎感伤之情。
5、由机械、数字主宰的当今时代和周庄的古典进行对比。
“游人如织,万头攒动”的喧腾和周庄的宁静进行对比。
世风不古物欲横流的诱惑和周庄的淳朴进行对比。
[文言文阅读题参考答案]
1、D(道:通“导”,引导。);2、D(均为副词,终于。A.前一个并:通“傍”,沿着,顺着。后一个并:一起。B.前一个“之”,指代匈奴,后一个指代大月氏。C.前一个唯表示希望、祈求的意思,后一个唯表示只、只有的意思);3、C;4、D(A项错,因为大月氏并未要求汉朝帮助他们共同抗击匈奴。B项中应为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并做了大月氏的君主。C项中说司马迁对张骞“在异域娶妻生子”持否定态度错误,文中并未谈这个问题);5、(1)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带着堂邑氏的家奴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发。取道匈奴时,匈奴抓获了她,用传车把他送到单于那儿。(2)大宛认为张骞说得对,便遣送张骞出境,并派了翻译和向导,抵达康居。(3)大月氏征服了大夏,成为了大夏的君王。这里土地肥沃,出产富饶,很有少有外来的骚扰,大夏人便打算过安宁快乐的生活,又自认为汉朝很遥远而疏远了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打算了。
[古诗词阅读题参考答案]
一、(1)河山北对驿路西 枕对连 秦关对汉畤 险对平(2)“太华”(即西岳华山)、“三峰”(著名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诗中的“汉畤”即指京师北面的这一古迹)(3)赞同。因为上句中一个“枕”字把黄河、华山都人格化了;下句中一个“连”字,使汉五畤上接颔联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灵迹仙踪,联锁成片,更垫厚了结处的“长生”。
二、(1)唐宋八大家。(2)韩愈诗写的是早春的生机勃勃。诗人借用“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再现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景色,揭示了早春时候万物萌生、若隐若现的新鲜感觉,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苏轼诗写的是秋末冬初的萧瑟冷落。诗人借用“荷尽”、“菊残”“傲霜”等词语,既写景,又喻人。借用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3)恰当。作者的确象一位技艺高明的水墨画师,描绘草色只染不点,笔触极为清晰地再现出了那若隐若现的淡淡碧痕,远看实有,近观却无,如此写早春草色,可谓形神兼备。
三、(1)怀乡(2)比兴(3)本诗是一首怀念故乡的诗,旨在写“愁”。诗人被贬岭南,于途中抒发伤感。开头用比兴手法,暗写思乡之情;再写岭南险恶的处境,更衬怀乡之切。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希望自己来日能见到红梅并采寄亲人,以表眷念之亲情。
四、(1)山水隐逸诗。(2)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3)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及其景物,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
五、(1)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2)这两句是王令诗中被公认的名句。第五句:“三千首”是约数,是说杜诗牵涉的内容极为广泛,表现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主题,即使是咏吟自然景象,怀念亲友,咏史怀古,题画、论诗、论艺、论字等,也都有杰出的诗篇。所以这句是对杜诗内容的高度概括。第六句:“四百春”也是约数,从杜甫的成年(730)到王令在世的(1059)约近四百年,杜甫的诗歌一直引起后世的崇拜和共鸣,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所以,这一句是王令发自内心的崇敬的声音。(3)全诗以赞颂为主,而以叹惋悲愤的心情出之。几千年来,像杜甫一样的许多伟大的诗人都不能得志于当世,诗人借此诗代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