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三点导读
作者:袁 芳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作者借秋天飘零的落叶,表达自己多年以来内心最深最真的情感。
本文语言含蓄、隽永。首先,作者像一位妙手的画家,带我们领略无限的风光。画面之一:“夕阳与落叶”。远处一轮澄黄的太阳缓缓西沉,作别西天的云彩,起风了,云走了,孤独的游子拾起地上的落叶,举在眼前对着太阳凝视,金黄一片。置身画中,恍然间,闻到秋的明净,听到游子的叹息,就在这金黄的色彩中,作者开始了心灵之旅。画面之二:“繁盛的故乡”。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由远及近,由面到点,展现故乡生命的张力。“生生不息的老树”如同沉思的乡亲,“晃动的炊烟”仿佛召唤的亲人;故乡的山岩上,白云朵朵,羊群咩咩,花儿绽放,石头歌唱;经过“屋檐”,时而是银白的冰凌,时而是火红的辣椒,燕子呢喃,麻雀翻飞,色彩明亮,动静相宜。最后定格于“母亲”:衰老的身子,瘦弱的肩膀,粗糙的双手。岁月有痕,母爱无声,溶注在作品中浓郁的乡情,在娓娓的叙述中,让人产生回家的渴望和冲动。静而思之,你会发现,那思念总是具体的地理人情,风化俚俗,一件细小的事情,也会牵动那纠缠在一起的情感,这正点明作者飘泊异地,藕断丝连的失落,而那思念故园,依恋母亲之情便不宣自露了,这不正是作品感情真实,凝重而又不失自然的妙笔么!
其二,作者仿佛一位哲人,引领我们进入思考的殿堂。如果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觅家园”,那么文学更是如此,在作者心中,故土已升华为精神上的家园,于是,倾注作者哲思的语句在文中俯拾皆是。“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人们奋力打拼挣得了金钱、地位、名誉,不意间成为物质的奴隶,忽略了可贵的亲情和精神享受。作者的凝思,表明了一种难得的思想流向:我们实际是处在过去与现在、粗朴与现代的纠葛和羁绊之中,只是还来不及清晰地凝视自己,谁又不是时常处在这样的境况之中呢?又如“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世人无法留住时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老去。即使许多遗憾还未来得及弥补,许多誓言还未来得及兑现,难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古人和今人都一样啊!尽管昨日东流,但今日尚在,一切还来得及,我们不能改变岁月的长度却可以增加岁月的宽度,如同种在母亲坟上的那棵树,如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作者在无奈的感慨中给人一种前行的力量,这正是文中哲思的闪光。
其三,作者是一位高明的设计师,巧妙地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各部分就像一片片落叶,随意散落,任意飞舞,但每处的文字,都凝结了作者人到中年后,对人生、生活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往往在大家熟视的生活中,捕捉到一种不被人们注意的刹那情感,所以,在形式上,就像一片片落叶。显得十分自由,洒脱,却又不失严谨厚重。
落叶是零散的,然而,它们却飘落于同一棵大树,因而,又是完整的。
难点指津
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应当做到内情与外物的高度融合。内情,即作者在特定情形之下生发的一种独特的感受、情绪、心态等;外物,即指作者借以展示内情的各种依托之物。本文便是一篇将内情与外物融合得无衣无缝的散文佳作。
开篇伊始,作者便将读者引入“夕阳西下,落叶归土”的情境之中。乍一读来,我们感到的是文字的随意性,落叶归土是一种自然现象。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化作一片落叶,游览故乡,看到母亲。原来,开篇文字不是信手拈来之辞,而是作者那种浓郁思乡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形态。在这里,内情与外物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接着,作者又将自己的内情寄托于落叶。“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将落叶与自己与尘世有了一种自然沟通。进而他写道“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可见,这思念故土之情,不是作者一己烦恼所至,而是一种普遍心态,联系现实,世人为了追求多棱的梦想,离开亲人和故土,尘世的浮华让人厌倦,只有母亲才是停靠的港湾,唯有故土才是心灵的皈依。作者为这种心态找到了一个最贴切、最恰当的依托对象——落叶,当他将笔墨倾注对于落叶的抒写时,作品的主题也就随之被凸显了。作者对落叶的抒写越具体生动,作品的主题也就越深刻。当然,在作品中那依托之物并不是僵死的,不变的,它在作者的感情色彩的驱使之下,不断地变幻着形态角度和时空位置。它的变化,使得作品的内涵愈加丰厚了。
考点训练
1、文中的“落叶”指的是谁?为什么把落叶比作“疲倦的蝴蝶”?
2、文中说“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什么是“外面的世界”,什么又是“内心世界”呢?
3、课外阅读王蒙的散文《落叶》,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附:参考答案
1、见文中“美点赏析”。
2、“外面世界”指繁华热闹的都市,充盈着物质诱惑的地方。“内心世界”指一个人能自由享受,感受亲情的心灵需要。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