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作文叙事的视角艺术
作者:晓 苏
叙述角度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是通过叙述人称体现出来的。关于叙述人称,众所周知,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这里我专门说一下第一人称这个视角。关于第一人称叙述,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其中的学问很大,据我所知,许多才华横溢的写作者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第一人称叙述。所以,我们专门来看看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角度选择问题。
第一人称这个视角又有正常视角与非常视角之分,正常视角比较常见,指的是叙述者的选择和确定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形,要么叙述者就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要么叙述者在作品中是一个关键人物。我们先看第一种情况,即叙述者“我”就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笔者的小说《舞迷》中的校长,校长是一个舞迷,许多人抓住他喜欢跳舞这一点做文章,以达到各自不可告人的目的。作品通过描述教师节公关系的一场舞会,刻画了校长、李可欣、钱图的妻子麦莹、办公室主任朱光等一系列典型人物,李可欣找校长跳舞是为了破格提副教授,麦莹请校长跳舞是为了让丈夫钱图当书记,朱光尽情地陪校长妻子老胡跳舞是为了分到大房子,每个人都别有用心,各有所图。而校长因为好色,因为身陷舞池,都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是一篇带有讽刺意味的作品,我在写作的时候为了使这种讽剌不流于表面化,为了写出校长微妙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我选择校长充当了叙述者。第二种情况,即叙述者“我”虽然不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但却是一个关键人物,相当于人物关系的纽带。例如鬼子的小说《被雨淋湿的河》中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一个中年女人,这个从城里离婚回到村里的中年女人虽然不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但她却与作品中的陈村以及陈村的儿子晓雷和女儿晓雨都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关系。鬼子别具匠心地选择了这个离婚的女人充当叙述者,于是作品中主要人物晓雷的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故事便成了这个中年女人眼里的故事。因为通过了这个中年女人的眼睛,所以这个故事就充满了悲剧色彩和悲悯情怀,而且,这个中年女人的目光还起到了一种对故事进行取舍和剪辑的作用,因而使整个作品的叙事就显得详略恰当,疏密有致,快慢相宜,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和动人的美感。
下面我想着重介绍一下叙事的非常视角。非常视角,指叙述者的选择和确定不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具有某种荒诞的色彩。非常视角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叙述者是一个与情节有关的死人。例如方方的小说代表作《风景》的叙述者“我”就是一个死了的人。“父亲从结婚那天就是住在这屋。他和母亲在这里用十七年时间生下了他们的九个儿女。第八个儿子生下来半个月就死掉了。父亲对这条小生命的早夭痛心疾首。父亲那年四十八岁。新生儿不仅同他一样属虎而且竟与他的生日同月同日同一个时辰。十五天里,父亲欣喜若狂地每天必抱他的小儿子。他对所有的儿女都没给予过这样深厚的父爱。然而第十六天小婴儿突然全身抽筋随后在晚上咽了气。父亲悲哀的神情几乎把母亲吓晕过去。父亲买了木料做了一口小小的棺材把小婴儿埋在了窗下。那就是我。我极其感激父亲给我这块血肉并让我永远和家人呆在一起。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我听见他们每个人都对着窗下说过还是小八子舒服的话。我为我比他们每个人都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宁而忐忑不安。……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我是一个懦弱的人,为此我常在心里请求我所有的亲人原谅我的这种懦弱,原谅我独自享受着本该属于全家人的安宁和温馨,原谅我以十分冷静的目光一滴不漏地看着他们劳碌奔波,看着他们的艰辛与凄惶。”方方选择一个死去的人作为叙述者,一方面可以打破一般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限度,以便进行全方位地观察与叙述。一方面从这个死者的角度去叙述又能增加叙述的张力,深化故事的意蕴,给整个作品带来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意味。另一种情况,即作品中的叙述者“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与情节有关的异类。例如刘庆邦的小说《起塘》,这是一篇反映当下教育题材的小说,表现的是对少年失学问题的关心和思考。作品写一个聪明好学的乡村女孩被迫失学,希望唤起人们的同情与帮助。从选材上来说,这个题材说不上新,但作者写出来却别有一种感染力,因为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者——一条大鱼,作品通过这条鱼的眼睛来看人们的生活困境,并且将那条鱼人格化了,鱼对小姑娘也充满了同情与爱心。因为叙述视角非常,所以读者读来有一种陌生感,因此作品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