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历史给嵇康的一帖药

作者:邱介尧




  历史的滚滚潮流中,我们总能看到患了“不合时宜症”的病人。他们的病到底该用什么药才能救治呢?
  如果说魏晋时代是个有万千风姿的时代,那么风流、风雅、风华、风度、风姿、风骨、风韵、风致等等一系列赞美之词都可以冠于一个人的头上——他就是嵇康。但是魏晋时代同样是个乱世,政权割据,纷争不断,嵇康的身影在这样的时代又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相比于竹林七贤王戎刘伶等人,嵇康也许可以说是活得更精彩一些。虽然他寿命并不长。史料大多这样记载:“嵇康(223-262),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后受钟会诬陷被杀。临刑,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一代奇人竟只活了39岁。历史对他说:“你已无药可救。”
  他不多言语,即使是和仅有的那几个他珍视的朋友。他愤世嫉俗,与身旁的时代格格不入,甚至到了如此可爱地步。他的诊断书上从一开始就写着“愤世”,然而却算不上沉疴。
  他又何尝没有试着寻出一帖药来自救呢?为此,他不问功名,远离尘嚣,来到洛阳城外的一座小屋打铁。历史开始打量这个可爱之人,从此他与竹林、与自然、与历史的对话开始了。但是一次探访、几骑快马和他的不屑使他的自救终究失败了。他得罪了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在钟会悻悻地扬鞭而去,留下“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后,又一场灾难等着嵇康。傲骨已然成了他的病根。
  他的朋友也何尝不想救他?向秀陪着他打出了文学史上硬铮铮的铁骨,山涛则竭尽全力举荐他去当官。但是嵇康毕竟仍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一封绝交信交到了山涛手里。朋友的良苦用心白费了。又一帖药就这样又失效了。性格造就了他的命运。
  有了与山涛绝交的外显病征,司马昭当然洞察了他所谓“不为官,不奉世”哲学的内在含义。但是司马昭总还应有惜才之心吧,如果没有钟会的推波助澜,如果嵇康稍有一点低头之意,也许还不会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但是嵇康的不合时宜似乎病入膏肓了,他不妥协。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他,反倒成了钟会对司马昭说的“嵇康,卧龙也,不可起”这一预言的佐证。在“时不我与”之时,嫉人才情的皇帝、进献谗言的小人,终于合力将不肯屈己之志的嵇康送上了刑场。
  历史在尝试了多次救治之后,终于给嵇康开了这样一味药——与《广陵散》共尽。
  
  学校:江苏省震泽中学
  导师:沈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