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2008年阅读模拟题(一)
作者:涂俊宏
D.问余所以至此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下面四组中全都表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 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 ②③④⑥
8.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来表现其丰富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佯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刚因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共14分)
芳心苦
贺 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0.词中所咏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芳心苦”一语双关,明写________________,暗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1.词中最后两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共32分)
别离的故事(节选)
陶 然
那时是何等的青春年少。异国那四季如春的山城,是我出生的地方;离开它的前几天,我觉得我正在做一件大事。欢喜成天在我的眉间舞蹈,连走路,也轻飘飘的几乎要飞上天去了。
一天中午,妈妈带我上街,就在一家常去的面店,给我点了我最喜欢吃的饺子面汤。
“孩子,你离开家,最留恋的是什么?”看着我狼吞虎咽,妈妈忽然开口问道。
“我?”我一面吃,一面含糊地答道,“我留恋的是我的学校,我的同学们。”
“家呢?”妈妈的语调中微微有些失望。“你一点也不留恋吗?”
“家?”这个问题几乎从来没有在我的心中引起过注意,我怔了一下,才觉得有些愧意,连忙补充道,“家当然也留恋。”
妈妈大概听出这并不是我的真实想法,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便默然了。过了一会,她又抬起头来问我:“你离开的时候,会不会哭?”
“哭?”我哈哈地笑了起来。“男孩子,怎么可以哭!”
妈妈笑了一笑,但我觉得好像有点勉强。我不大明白,她实在是怎么想。
离开的那天上午,我仍在兴高采烈地向邻居道别。自己一边想着,午饭一吃,我便要出发,横过太平洋,远走高飞,留下惊异的他们,心中便觉过瘾。刹那间,我便以为自己是引人瞩目的人物,一种莫名其妙的虚荣心便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
时间毫不留情地在我的身边滑走,这“最后的午餐”,一下就伸到我的面前,我突然觉得心沉了下去。全家围坐在一张桌子边,吃的是鸡粥。刚吃两口,妈妈突然掩面而去,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却拼命地忍着,只顾低头一口口把粥往嘴里塞。突然呛住了,我抬起头来,正想咳一下,却瞥见爸爸一边吃着,泪水却无声地流了一脸。
我怎样都抑制不住了,“哇”的一声,便冲向洗脸间,在那里没命地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候,我才有些意识到,我这一去,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回头。但在这以前,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个错觉,以为这不过是一次远行,去了还会回来。
但,我就像只断线的风筝,永远也回不去了。
爸爸妈妈千里迢迢跑来探我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一别,竟会如此长久,当初我怎么会想得到!
我只记得,那年,当我走向海关时,送行的人们被铁栅栏隔在一百米以外。我提着手袋,一步挨着一步地走,并且频频地回过头去,往人丛中寻找爸爸妈妈的踪影。
我终于见到,爸爸和妈妈正在那边挥舞着手。我的眼泪又涌了上来,我放下手袋,无力地举起手,招了一招,连再多看一眼也没有勇气,便回头顺着人群向前流去。等我想再看他们一眼时,我的视野已经给建筑物挡住了。爸爸呢?妈妈呢?全都看不见了。
就这样,我便踏上人生的旅途。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心顿时好像给分隔成几片。
要知道,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身边半步呀!
那时,我才十六岁。
12.开篇“那时是何等的青春年少”一句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13.根据文意,分条简要概括“我”为离家而感到高兴的主要原因:(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爸爸妈妈千里迢迢跑来探我的时候”一段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何作用?(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人为离别而悲,有人为离别而喜,有人为离别而悲喜交加。你对离别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请简要说明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