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你姓甚名啥

作者:金 涌/辑




  
  恼火
  有个学生跟着一位外国老教授学习。有一次,她做手术的显微镜出问题了,去请教教授。只见教授忙着在计算机上做事,不耐烦地冲她挥手。她被赶回来,很沮丧,坐在实验室里胡思乱想,自己做错了什么,让他如此不高兴?没头绪地痛苦了一个多小时,忽然教授匆匆赶到实验室,问:“怎么啦?哪里搞不好?”她才松了一口气。后来才知道教授的计算机恰好也出了问题,丢失了上周实验的所有数据,他正在恼火呢。你看,她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其实不过是别人正在恼火。
  
  谁成全了谁
  1923年的老北平,空气异常沉闷,一如他忧愤的心:在文坛颇有名气,却只能在高校教会计学;精心创办的杂志被迫停刊,还时常受到同行的攻击;生性不甘寂寞,却要忍受一份无爱的婚姻。他彷徨无计,整日嗜烟酗酒甚至自残自虐,直到他收到一个陌生青年的来信。他不肯相信竟然有人比他还潦倒,就前去探访,只见那青年躺在一间破屋里,裹紧被褥仍旧寒战不已,被疾病和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房东还要将其扫地出门。他立刻请青年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并且倾囊相赠,还拿着青年的习作四处举荐。从此他开始重新振作,后来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又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他叫郁达夫,而那个青年就是后来誉满文坛的沈从文。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很可能会客死他乡;少了沈从文,郁达夫可能沉沦一生。其实他们是在互相成全着彼此。
  
  留一道缝隙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只是习惯唠叨,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积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来,我曾祖父的木匠绝活肯定是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
  
  驴画家
  十分喜欢书画的徽宗看到市面上有人专买驴画,便问随从:天下何人画驴最好?随从一时答不上来,便四处打听。被问者中大多说有个叫朱子明的画家专门画驴。可是当朱子明接到进宫画驴的圣旨时,简直哭笑不得。原来,朱子明是一位很有功底的山水画家,而且颇有名气。同行们忌妒不过,便造谣说他是个驴画家。无奈之下,朱子明只好背水一战,放弃了山水画作,把全部心思放在画驴上。即使是走路、吃饭、睡觉,他也常常想着驴的样子。就这样,很快,他画出来的驴神形兼备,深得徽宗赏识。朱子明因此成为天下第一画驴人。
  
  出名不趁早
  张居正5岁就开始读《论语》、《孟子》,12岁时中秀才,其聪慧、才学远近闻名。他考中秀才的第二年,正逢3年一次的乡试。以他的学识和才华,中举应在意料之中,但是他遇到的主考官是当时在文坛上名声远播的才子,湖北巡抚顾遴。顾遴认为,早熟的天才少年,如果成长的道路过于顺利,就可能变得轻狂、浮躁与傲慢,这反而有碍于以后发展,甚至因此断送了前程。在他的干预下,张居正落第了,直到他16岁时再次应试才中举。以后的事实证明,顾遴阻止张居正的过早成名是明智之举,否则也许就不会有一代名相张居正了。
  
  老人过河
  钓鱼人曾经看见一个老人在寒风凛冽中趟过一条河。老人在河边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然后顶着衣服一步一步走下水去。钓鱼人喊住老人,他说上游有桥,老人说晓得;他说下游有渡,老人也说晓得。但老人没有回来,他一步一步远去,在呼啸的寒风中走向对岸。在老人之前和老人之后,有无数青年也要过河,但在河边他们停下了。他们问钓鱼人,附近有桥吗?钓鱼人说上游10里有桥,下游10里有渡。年轻人听了,立即离开河边,或上或下绕道而去。有一个人或许嫌路远,没走,他脱了鞋,一步一步走进水里,当冰凉的河水没过膝盖时,那人停住了。继而,又一步一步走上岸来,穿好鞋离开河边绕道而去。
  
  两个农民
  两个农民种了同样的庄稼,取得了同样的收成。一个这样想: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多了近三成,不仅够一家人吃穿用,而且还有积累,如果这样下去,渐渐就成为一个很富有的人了。他的身心为这样一个理想而充满快乐。另一个农民则不同。他想,今年虽然丰收了,有了积累,但比起那些很富有的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人家一年的积累是自己的十倍乃至百倍,自己与人家相比,不是距离越来越大,越来越穷吗?想到这个前景,悲观的情绪充满了他的心灵,丰收反而使他和家人变得更加痛苦。
  
  弹琴
  一个少年喜欢弹琴,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另一个少年爱好绘画,想成为一名美术家。然而,他们都突然经历了一场灾难。结果,想当音乐家的少年,再也无法听见任何声音;想当美术家的少年,再也无法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两个少年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一位老人知道了他们的遭遇和怨恨。老人对耳聋的少年用手语比画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然后,他又对眼瞎的少年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两个少年听了,心里一亮。他们从此不再埋怨命运的不公,开始了新的追求。后来,耳聋的少年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少年终于成为音乐家,饮誉天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