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青春之歌》潜在的女性意识

作者:陈美兰




  
  在当今女性文学研究热潮中,有人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是缺少性别意识的,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女性文学。事实并不如此。在这一、二十年间的不同时段,不仅仍然有像丁玲、白朗、草明、宗璞、杨沫、茹志鹃、刘真等一批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活跃在创作领域,而且在她们具体的创作中时时还会不可遏制地体现出一种女性的生命体验,女性的情感判断和女性的文学气质。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这部以20世纪30年代初为生活背景,重点反映从“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爱国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是以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生活命运为线索来结构作品的。不难看出,它的构思有着杨沫作为女性鲜明的生命感觉和情感投射。在表现林道静从寻求个人出路、到接近党组织、经受革命锻炼成长的过程中,《青春之歌》不同于当时同类题材的一些作品那样,只是通过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来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及成长,而是巧妙地通过主人公和三位男性的感情联系,将情感线索与精神成长线索交织在一起刻画人物,显示了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心理和情感的特殊把握。当林道静从封建家庭抗婚出走,走投无路被迫投水自尽时,是余永泽的相救和脉脉温情使她委身于他的羽翼下,但鸟笼般的生活,加上余永泽的极端自私和精神空虚,又使她和余永泽匆匆建起的温馨小窝很快就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而在她参加流亡学生的聚会中,卢嘉川的出现,给她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转机,是卢嘉川的远见博识、坦荡胸襟、坚定的信仰以及为此而义无返顾的献身精神,使林道静的精神世界迅速提升,也为她的情感世界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小说在这里把一位女性在精神上的被吸引与情感上的被吸引表现得相当细腻、微妙而含蓄;卢嘉川英勇牺牲后,林道静在抗日救亡运动另一位领导人江华的领导下工作,如果说卢嘉川身上更多体现出革命知识分子精英的思想敏锐和火样激情,那么,江华身上则有着更多的工人气质:稳健、敦厚、质朴,是他使林道静在革命工作的复杂现实环境下,学会将高远而虚幻的理想变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小说值得我们称道的是,在表现林道静思想走向成熟过程中,并没有忽略,而是相当真实动人地细致刻画了她作为一位情感执着的女性那种敏感、微妙的内心世界。在林道静初遇卢嘉川,听到他在学生集会上充满激情的精辟发言时,作家以真切的女性感受,宛转地描写了她仰慕这位男性的最隐秘的情感萌动;当卢嘉川被捕入狱,林道静并没有割断对卢嘉川的思念和留恋,作者通过她对好友王晓燕的诉说、又通过她的诗篇来倾泻埋藏在她心底的最热烈的情感:
  啊,我勇猛的闪电!/如今,你奔向何处?你去了哪里?…/我们没有倾谈/我们没有默许,/然而我相信你,/永远地相信——/我生命中会有这样突然出现的奇迹:/那阴沉的牢狱铁门被打碎了,/啊,朋友,/在那美丽的绿草如茵的花园里,/你对着我微笑,默默的告诉我:你那/勇敢的、艰苦的战斗事迹。/我是多么幸福啊!/从此我们永远不再分离——永远不再分离!/可是朋友!/如今你在哪里?/也许,我今生并不能再见你……/啊,朋友!/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能否知道有一个人正凝眸等待着你,……
  毕竟,是卢嘉川唤起她思想的最早觉醒,也唤起她真正的青春激情。作者描写林道静最后与江华的理性结合后,并不掩盖她作为女性心灵深处对卢嘉川那种天籁般的、刻骨铭心终生难以抹去的爱恋之情,这恐怕只有女性作家才会有如此真实的体验和对人物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杨沫将一个人物思想性格成长的展示,楔入到人物精神领域中的最隐秘部分,这不仅使她笔下的人物有着生命的温热感,也使这部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作品,增加了较强烈的感情牵制力。潜在的女性意识,使作品在激越的基调中蕴含着轻柔,在轻柔中又展示出开阔的气势,这在当年大量描写金戈铁马、战火硝烟的作品中,显得别具丰采。
  从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使我们具体感受到,即使在高扬着“阶级”、“革命”旗帜的20世纪50-6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并没有“完全泯灭”。小说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是空前的,但也要看到,由于这部出自女作家之手的作品在那个年代显示了不同格调,所以它在受到广大读者赞扬的同时,也和其他一些女作家如宗璞、茹志鹃、刘真等的作品那样,受到当年某些“极左”论调的批评,这些反艺术规律的批评,恰恰说明女作家们在创作上确有自己的坚守,这也是我们的文学历史不应该忽略、也不可能绕开她们的原因。
  
  陈美兰,著名文学教育家,武汉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