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对仗而已
作者:许国申
有教小儿者,初,教以“大”字;翌日,以“太”字问之,仍曰“大”。(师)乃诲(教)之曰:“中多一点,乃太公之太也。”又明日,教以“犬”字,儿笑曰:“吾得之矣,此点在外,乃外太公之太也。”
自作聪明者,难免不闹笑话。
2、夫妻呕气
某夫妻呕气,互不言语。一夜,夫归,书一纸于桌,曰:“翌日,吾出差乘舟,凌晨六时呼我。”遂蒙头而睡。翌晨,妻醒,闻夫鼾声如雷,亦书纸云:“已到六时,起矣!”
如此呕气者多矣,一笑之余可知戒乎?
3、不宜动土
有父子俩,颇信阴阳。遇事必先查历书,若云“今日诸事不宜”,必闷坐斗室,惶惶不安。一日,父偶(偶然)坐墙下,墙倒为(被)压。急呼“救命!”久之,其子持历书匆匆而至,谓父曰:“儿已查阅,今日不宜动土,为之奈何?”
赵树理的小说里也有这样的“阴阳家”,一个叫“三仙姑”,一个叫“赛诸葛”。按理在现代社会总不该再有这等人物了,可如今之中国却是旅游胜地“三仙姑”生意兴隆,通衢要道“赛诸葛”鸿图大展:怪哉!
4、妹妹吾思之
某邑童子试,以“昧昧吾思之”为题。语出《书经·秦誓》,昧昧而思者,乃深思、静思也。一生误书为“妹妹吾思之”。邑令笑而评批曰:“哥哥汝错矣!”
看看这几年的高考、中考作文,其中的笑话绝不亚于古代,我们大可不必“厚古薄今”!
5、对仗而已
某秀才献诗百首于邑令,其间有句云:“舍弟江南殁①,家兄塞北亡。”令恻然②,曰:“不意③君家祸重如斯④。”对曰:“实无此事,但图对仗⑤而已。”令笑,曰:“然则本官为君续句何如⑥?”某大喜,曰:“若得明府⑦续诗,必悬诸⑧中堂。”令乃书曰:“娇妻眠僧舍,爱妾宿道观;大儿贫为盗,小女沦作娼。”某勃然变色,呐呐⑨欲言。令笑曰:“秀才莫恼,本官但图对仗而已。”
①殁(mò):死。②恻然:凄惨、伤痛的样子。③不意:想不到。④斯:这。《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⑤对仗:在诗文词句中用对偶叫对仗。⑥何如:怎么样。《为学》:“吾欲之南海,何如?”⑦明府:明清二代对县令的尊称。当面称其为“名府”,背面可称为“县尊”。⑧诸:之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⑨呐呐:说话结结巴巴的样子。
“图对仗而已”,其实质是“图漂亮而已”、“图高分而已”、“图钱财而已”。为此,可以无所顾忌地编造谎言:考生无奈,文人失德。堕落之文风害人乃至于尔,悲夫!
秀才由喜而悲,皆因邑令一笑再笑——笑总比怒好。
看不看由你:
“家”、“舍”、“令”是旧时常用的谦词和敬词。有个七字诀,叫“家大、舍小、令外人”。“家”是对外人称呼自己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词。如称父为“家父”、“家严”;母为“家母”、“家慈”;兄为“家兄”,叔为“家叔”等。“舍”是对外人称呼比自己年小的家里人的谦词。年龄或辈份比自己小的都应冠以“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令”是敬词,凡是称呼对方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小,都得冠以“令”字。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或“令丈”,母亲为“令堂”,别人的妻子叫“令正”(古时以嫡妻为正室,所以称为“令正”)。亲属为“令兄”、“令弟”、“令妹”、“令亲”,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媛”、“令爱”等。
6、买豚者
有一少年之市,鬻(买)一豚①而归。途中行人,时(不时地)问其价。始答之,再答之,三答之……不胜其烦,遂弗②应。会③一丁壮者④,问曰:“豚值几何⑤?”不应。再三问,终不见答。忿然曰:“竖子⑥,得无聋哑者耶?”少年亦怒。卒⑦相殴⑧。
①豚(tún):小猪。陆游《游山西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弗:不。《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弗知其旨也。”③会:适逢。《口技》:“会宾客大宴。”④丁壮者:壮年男人。《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⑤几何:多少。《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⑥竖子:对人的蔑称,相当于白话文中的“小子”。《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⑦卒:最终。《为学》“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⑧殴:打。《圯桥进履》:“良鄂然,欲殴之”。
生活中此类事多矣,何以善处,亦宜思之。
看不看由你:
“得无”、亦写作“得毋”或“得微”,意思是:会不会、莫非、岂不是。《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