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云中谁寄锦书来
作者:肖 益
童年的驻地里,栖着一袭美丽的河。还记得在落花时节,邀三五伙伴,放“舟”轻漾。“舟”乃纸船,稚嫩的心,生出灿烂的愿望,于是在揉皱的纸上,以拙劣的字体,描绘着我们的想象。然后叠成纸船,任水载着船,也载着我们的未定梦想,漂向远方……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我对“信”的感知源于童年的那艘写下心愿的纸船。当多年之后写出第一封信,在漫长的期待中,我突然想起那一种感觉:投寄出希望,然后在希望中等待的那种夹着喜悦的躁动。
少年的我们对一切绚烂、一切色彩、一切华美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偶然读到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知道信原来可以被称为“锦书”。“锦书”一词于我实在很有吸引力,以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试图在作文中用上这个词,体验那种难以言明的美妙感觉。我那时心中的“锦书”,大约受“繁花似锦”“锦上添花”等词的影响,想象着华丽的毛毯,然后是花的海洋。后来学到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的“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柳永的“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知道传递“锦书”的使者,竟是可爱又神秘的“青鸟”“鸿雁”“鲤鱼”们,信似乎在我心中更添一份神奇。
只是当时的我只注意到词的华美,和那传递信的神秘使者,我未曾想过那信写的是什么,信使们肩负着怎样艰辛的任务。就如忘记童年纸船曾经那么重要的心愿,只记得纸船漂过起的涟漪戏耍着唯美的落花。
所以,当我翻着宋词,读到晏殊的《清平乐》,读到“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我怔住了。那样的熟悉,那样的遥远与可触的碰撞,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寄宿学校,首次离家,独自生活,我已长大,我不再是那个悠然放“舟”,许愿花下的稚子,正如现在心中的信不再是童年的纸船,也不再仅仅是美丽的“锦书”,而是暗暗抒发心中忧伤的不得已去处。我已长成一个要独自经受生活的创伤的更坚强的少年,而那创伤后的痛也如词人“惆怅此情”一样,竟无处可寄。昔日的“鸿雁”“鲤鱼”“青鸟”,那些灵捷的精灵,竟不能将我的锦书寄出。
难得的一次归去,向父母们倾诉的,总是那些得失的计较:考试的失败,朋友的离去……在我那热烈的苦诉中,时间的化妆师正悄悄地将父母的青丝染成白发。岁月呵,也如心中的信使们一去不返了么?
高中,离家更远,思念却等闲,曾经的热烈归于平淡。归去,不再是讲述我的埋怨,而是倾听父母的唠叨;与父母沟通的主题,也是那不变的家常与健康。而我的锦书,竟可以无误地送达家中,只是,在我开始考虑锦书的内容的年龄,不再是“惆怅此情”,而是——乐府诗中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那主题,也如诗中所说“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或许,我真的长大了。
学校:江西南康市第五中学
导师:刘珍珍
点评:这篇文章中引用了大量优美的古诗词,使得全文语言和意境都很优美典雅。结构上也较为严谨,没有单纯的停留在对于古诗词的感悟上,而是结合了自己的实际。从立意而言,也较好的表现出了一个少年成长时的心理变化。不足的是,在由词及己的过程里,抒情过多,使得后面四段的主题稍嫌模糊。(慕纪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