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名人改名趣闻

作者:李弗不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青年时读李煜词《相见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于是改名为“恨水”,并致力于悲欢离合式的章回体小说创作而大名鼎鼎。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1936年,当其短篇小说《觜鹭湖的忧郁》脱稿后,忽然想起当时上海文艺界有一股肆意模仿他人姓名的歪风,他决计取个繁杂的笔名。于是他把稀有的复姓“端木”作姓氏,以东北家乡红高粱的“红粱”为名字,成为“端木红粱”。但因时处白色恐怕之中,公开亮出象征革命的“红”字,必将招惹是非,故又按谐音法将“红”改为“蕻”。作家王统照发其稿时,觉得笔名“端木蕻粱”含意模糊,遂将“粱”字改为“良”。这样在小说发表时,其署名就成了“端木蕻良”,此后被沿用下来。
  陶行知曾两次更名,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第二次改名“陶行知”。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来,于是他便问别人借,可谁也看不起他,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有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以后他一直以此自励,发愤学习绘画,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艾青原名蒋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去,在填写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下面打了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上填上“艾青”。此后,这名字便沿用下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在日本留学时,一直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曾一度回国参加一些活动,因学业未完只得回去,但心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遂改名“沫若”。“沫若”二字取自家乡两条河的名字——沫水(大渡河)和若水(岷江)。这里有借代之意。
  沈尹默原名沈君默,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生来不善辞令,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位朋友开玩笑说:“君既默不作声,何必又多张口?”其弦外之音是,既然你名字中有了“默”字,“君”字下方之“口”岂不多余?加之同仁中有张君默,而当时国民党政府又不许百姓谈论国事,于是受朋友启发,为张扬个性,便于区别,且寓讽意。干脆更名“沈尹默”,之后一直沿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