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橡皮泥
作者:王丽娟
医院观察室里人很多,我只有坐着“硬座”,眼巴巴地望着对面“软卧”上躺着的老人。我的眼睛在病房里打量了一会儿,便停留在左侧的小孩身上。他是陪爷爷来打针的,身子在坐椅上缩成团,低着头,专心地摆弄着一团亮黄色的橡皮泥。一会捏成小人儿的模样,一会又揉出根纤长的跳绳,玩得不亦乐乎。
正当我饶有兴致地看着小孩手中的游戏,病房门忽然被推开,一对父女疾步走了进来。父亲略高,发顶秃了一大片,脸上的沧桑感随皱纹折折叠叠,每一处凸凹都折射着为生活奔波的劳苦。女儿倒年轻高挑,笑容天真稚嫩。此时她小跑几步,一下子倚在了对面的床位边。
“好了好了,看过奶奶了,快回去上课!”浑厚的声音透露出威严。中年人——那位父亲,眉心揪成一个小疙瘩,将脸上的皱纹绷着,口气不容置疑。他挥一挥手,将一个父亲的形象表现得很圆满。
女儿走后,中年人想起什么似的掏出手机,“喂,今天给妈煲点鸡汤,鸡汤滋补。对了,再拿条毯子来,夜里冷。”我断定电话的另一端是他的妻子,口气随意却不容拒绝,这里又是一个丈夫的形象,语气里透出浓浓的责任心。
一旁的小孩已将橡皮泥捏成心形,粗糙却饱满。
又是一阵脆生生的脚步声。“哟,是沈主任啊!”“是,今天趁休息来看看阿姨。”“真是谢谢您了!”“都是自己人,客气什么!”中年人眉眼舒展开来,皱纹绽成了一朵朵春天的花儿,呵呵的挤满了笑容,但嘴角一处极不自然的笑泄露出了生硬。这时他是一个部下,将疲惫、愁绪尽数掩藏好,调和了感激讨好,极力凑成一副高兴的神情,没事儿似的。
橡皮泥此时是个拙劣的笑脸,躺在小孩手心。
已然到了正午,吊瓶也接近尾声。病房里的安静支撑了我一小段睡眠,一睁眼,中年人早已倦了,伏在老人床前。眼角下拉,面部松弛,口微张,睡得安稳。他不像那个严肃的父亲,也不像那个口吻坚定的丈夫,更不像笑脸迎人的下属。他只是像一个倦了、累了、受伤了的孩子,安安稳稳的睡着。那位老人——他的母亲,正费力地拉着毯子的一角,想盖住他露在外面的小臂。他仿佛身在避风港中,压力不是他的,烦恼不是他的。
左侧的孩子早靠在他爷爷身上睡着了,而手中的橡皮泥只是松松垮垮的拢在指间,像个不规则的球团。
我又重靠上母亲的肩膀……
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就像一块块橡皮泥——不得不把自己捏成需要的形状。但只有在母亲的怀抱中,才能舒展,才能放松,才能做回真正的自己。
学校:湖北宜昌第五中学
导师:望峥嵘
(本文获第九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
点评:小小的一块橡皮泥,恰好隐喻了我们人生的常态。一个人在社会上活着,正如橡皮泥一样,不得不接受各种外力的塑造和赋形。王丽娟的《橡皮泥》借一个少年的视角,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里成年人生存的艰难。那个中年男人,随着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在女儿面前是严肃的父亲,在妻子面前是坚定的丈夫,在上司面前则是卑微的下属。一如小男孩手中被随意揉捏的橡皮泥,千变万化,就是没有真正的自我。只有在老母亲的病床旁,疲惫的中年男人才能像受伤的孩子一样安睡。作者借此肯定了母爱的伟大,从而让一个陈旧的主题重新焕发了生机。(李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