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琴韵

作者:洪仕元




  万籁有声,声各有韵,韵由心生。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流畅与冷涩是白居易听琵琶的深切领悟;“吃了人参果,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舒畅与惬意是刘鹗《明湖居听书》中的真实体验;“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像样”的奇特与别致是郁达夫听雨的生动概括。
  自然之声,人为之音,无处不有,而我唯琴声独钟。
  小时候听琴,有如雾里看花。
  我读小学的时候,住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屯落里有位叫金品的大伯,他当过兵,上过朝鲜战场,且拉得一手好听的二胡(那时我们管二胡叫胡琴)。他在我们一群山里娃眼里可是个大英雄,大能人。盛夏的夜晚,屯里的人习惯带上小木凳,坐在他家门前的老槐树下,一边纳凉,一边听他拉二胡。那悠扬的琴声打破了山村的静寂,给文化生活枯燥的人们带来莫大的享受。那时我什么也听不懂,只觉得好听极了。据金品大伯说,他拉是《黄梅小调》。他拉琴时念念有词,什么“合、四、乙、尺、工”,后来才知道就是小学老师教的简谱“1、2、3、4、5、6”。那时听琴,即使如雾里看花,但只要有花看,也就心满意足了。
  年轻时听琴,有如隔窗观雨。
  参加工作不久,正遇上改革开放。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县城电影院看了一场《二泉映月》的电影。引起我感情共鸣的是影片主人公阿炳的苦难遭遇,至今难以忘怀的是阿炳雪里拉二胡的凄凉情景,扣我心弦的则是民间音乐家阿炳那“苍凉中见挺拔,凝重中见刚直”的琴声。一把小小的二胡,是阿炳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阿炳用来抒发情感的小小平台。阿炳的琴声具有一种大气而朴实的音乐美感。他把对黑暗的愤懑与控诉和对光明的憧憬与追求融于琴韵之中,具有丰厚而深刻的人生底蕴,给人以启迪。年轻时的听琴,虽如隔窗观雨,但可见雨状,可聆雨声,可赏雨韵。
  中年听琴,有如现场品球。
  今年三月,学校主办文化艺术节。在乐器演奏的比赛现场,大饱耳福。一名学生的一曲二胡独奏《赛马》竟让我心旷神怡。此乐曲自1964年上海之春我国二胡比赛出台后,成为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该学生以热情奔放的音调,形象逼真地把听众带入内蒙民族节日“那达慕”盛会赛马场那动人的情景之中,让人联想,让人心动。一位初学者竟把一首名曲演奏得如此像模像样,实属不易。我爱听琴,却不大懂琴,听了大半辈子的琴,尚未入门。不过说到中年听琴的体会,我用现场品球作喻。——那种真切,一如球场的喧嚣,扑面而来,充斥耳目,撼动心神。
  二胡,是一种用来演奏曲子的乐器,也是一种描摹景状的工具,更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载体。
  悠扬琴韵,魅力无限;悠长岁月,人生如琴。
  
  作者系湖北黄梅县第一中学教师。